本书是以拉萨地区1980年代之后藏式乡村民居的变迁为切入点,探讨以空间模式连接传统与当下的路径和方法,以期重构乡村民居“观念、建造、生活与空间”的关联性——一种塑造建筑地域特征的源动力。
乡村民居在当下的演变是受到政策引导和村民自主意愿的双重影响,是由此引发的生活形态和建造技术的改变所激发的变革。当下藏式民居正处在转型期,它所面临的困境是当下中国乡村建设的缩影。对这个时期的民居演变展开研究,将会为乡村的未来发展以及其他专业领域重新审视该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在藏区,行为、环境、建成物和意义构成了一个连续“褶皱”的画面,一个自然和文化观念杂糅的画面。这个特征是本书研究藏式民居空间模式的基准点。本书试图以藏民的自然观、仪式生活和日常生活所构筑的身体与自然的特殊体验与体I晤,观想与冥想为基础,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在公共生活和私密生活的关联性中,在从寺院、村落到家的连续空间体验中去解读和重构藏式民居的地域特征,从而将意识、体验、行为与物质空间关联在一起。
在本书中,着重强调了空间意识、空间组织关系和关系的核心要素对于重新发掘和阐释传统民居的特征及其形成动因以及重构地域特征的作用,并且探讨了以空间关系的核心要素作为分型依据去建立空间模式适应性图谱的方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