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问题和数据治理问题,致力于构建我国的金融科技监管和数据治理体系,更好地推动平台金融企业发展。
本书梳理了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轨迹,对其背后的商业逻辑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当前金融科技业态存在的平台垄断问题、信用风险问题、系统性风险和算法伦理等问题。本书认为,金融科技的监管目标框架应当包括包容性、稳定性、合规发展和消费者保护,应该秉持风险为本、技术中性、基于行为、功能监管等原则,对金融科技实施差异化监管、以行为为基础开展反垄断相关工作、强化基于算法的行为监管,并建立多级牌照和资质管理体系。同时应当大力发展监管科技,建设全国层面的监管大数据平台,建立监管沙箱机制,解决监管滞后性问题。本书指出,金融科技监管的底层逻辑是数据治理问题,并提出了如下建议:建立公民数字身份、积累行为数据、将身份信息和业务数据分离、探索建立个人数据账户制度、向用户披露信息收集和画像的全部细节、建立经用户授权同意后的数据协同共享机制等。
本书不仅系统性地研究了金融科技企业因何而生、因何而变这个根本性问题,前瞻性地指出了其未来发展趋势,而且针对性地设计了金融科技的监管架构,有助于指导金融监管部门、互联网和数据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专家学者更好地了解平台金融,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自身战略,更好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