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
1.1.2 乡村建设已迈人关键时期
1.1.3 乡村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框架
第二章 关中地区乡村建设的实态特征认知
2.1 发展阶段梳理
2.1.1 试点示范阶段(2005-2010年)
2.1.2 推广建设阶段(201l-2014年)
2.1.3 全面提升阶段(2015年至今)
2.2 建设实态分析
2.2.1 产业经济维度
2.2.2 社会发展维度
2.2.3 空间利用维度
2.2.4 公共设施维度
2.2.5 人居环境维度
2.3 主要建设经验
2.3.1 以点带面、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2.3.2 以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2.3.3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互促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乡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估
3.1 评估框架构建
3.1.1 现行绩效评估体系的反思
3.1.2 综合绩效评估的框架优化
3.2 绩效水平测算
3.2.1 过程事实一致性评估
3.2.2 建设实施绩效的评估
3.2.3 农民主体满意度评估
3.3 绩效评估结果
3.3.1 综合绩效不甚理想
3.3.2 投入产出结构失衡
3.3.3 空间差异特征明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乡村建设绩效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影响机制阐述
4.2 外部因素分析
4.2.1 财政实力薄弱
4.2.2 资源投入偏差
4.2.3 管理行为不当
4.3 内部因素检讨
4.3.1 村庄自治能力较弱
4.3.2 人力资源质量欠佳
4.3.3 农民主体意识缺失
4.3.4 现状基础相对薄弱
4.4 规划技术反思
4.4.1 发展价值导向偏颇
4.4.2 发展模式同质模仿
4.4.3 编制内容质量欠佳
4.4.4 规划实施有待增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模式建构
5.1 理论内涵认知
5.1.1 概念阐述
5.1.2 要素解构
5.2 目标价值体系
5.2.1 先进理念借鉴
5.2.2 目标价值导向
5.3 建构思路及原则
5.3.1 核心思路
5.3.2 主要原则
5.4 适宜模式构建
5.4.1 地方模式
5.4.2 类型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中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技术创新
6.1 规划体系结构调整
6.1.1 纵向层次体系
6.1.2 横向类型体系
6.1.3 阶段过程体系
6.2 编制内容框架优化
6.2.1 增加村庄农民行为特征和意愿分析
6.2.2 增加对生产空问和生态空间的引导
6.2.3 增加风貌营造和文化传承相关内容
6.2.4 回归乡土,重塑村庄社会交往空间
6.3 核心规划方法创新
6.3.1 乡村人口外流导向下规模预测方法
6.3.2 生态宜居导向下村庄空间利用方式
6.3.3 精明增长导向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6.3.4 自下而上农民主体参与式规划方法
6.4 相关保障策略完善
6.4.1 全面推进驻村/镇规划师制度
6.4.2 实施规划评估动态监测体系
6.4.3 设立村庄规划编制专项资金
6.4.4 搭建乡村规划数据共享平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关中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证案例研究
7.1 村庄产业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7.1.1 村庄基本情况
7.1.2 产业现状特征
7.1.3 产业体系构建
7.1.4 产业空间布局
7.1.5 相关支撑体系
7.2 村庄土地资源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7.2.1 村庄现状概况
7.2.2 主要问题剖析
7.2.3 土地整合模式
7.3 村庄公共设施配套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7.3.1 村庄基本情况
7.3.2 设施现状特征
7.3.3 公共设施配置
7.4 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7.4.1 村庄实态认知
7.4.2 主要问题剖析
7.4.3 人居环境提升
第八章 贡献与展望
8.1 主要贡献
8.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