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公共性:共同体取向与个人主义之间
一 “共同体”与“个人主义”:范畴的建构
二 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城邦:公共性的古典缘起
三 个人主义的彰显:公共性的现代凸显和分野
四 缝合个人主义与共同体取向:公共性重建之走势
五 公共性研究的可能路向
六 本书内容安排
第一章 正当与权利:公共性的古今之变
一 历史主义与韦伯难题
二 批判之批判:新历史主义及其对韦伯困境的超越
三 在“自然正当”和“自然权利”之间
四 小结:三种公共性及其关联
第二章 个人主义及其公共性意涵
一 从个性化到个体化
二 个人主义的悖论:社群主义的批判
三 个人主义的自我辩护
四 个人主义的公共性意涵
五 罗尔斯:以个人主义为基石的公共性建设方案
六 小结:回到序论
第三章 风险社会的认同与公共性
一 风险:社会学化的路径和认同的提出
二 个体化:作为风险的认同
三 “不是我,是他们”:作为认同的风险
四 公共性重塑之路:超越风险与认同的辩证法
五 小结:呼吁世界性公共性
第四章 差序格局与儒家公共性的理想与现实
一 传统差序格局的多种形态及其复杂纠缠
二 差序格局的当下蜕变
三 新旧差序格局构成逻辑的变与不变
四 公共性建设何以超越差序格局
第五章 士大夫的公共性实践:张集馨
一 儒学传统中的公和私
二 为什么是《道咸宦海见闻录》
三 小家庭与大家族
四 卫国与徇情
五士与官僚
六 讨论:制度和伦理激荡中的公私关系
第六章 准自然社会的公共性:《马桥词典》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马桥词典》的学术价值
三 “格”的构成和实践
四 “格”作为一种集体力量
五 “格”:另一种差序格局
六 讨论:何处安放公共性
结论 中西古今间的公共性实践
一 “家”在中国公共性实践中的枢纽位置
二 公共性: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三 个人主义的回归及其多重公共性效果
四 公共性实践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