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十二章,内容结构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到第三章。这一部分首先深入剖析了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全球化背景、中国高等教育组织变革与评价制度化的历史与改革趋势,为研究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大学生学习发展问题描绘了广阔的时代图景和深厚的文化情境。接着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分析了普及化阶段多样性大学生群体的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特征,强调基于“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识别多样化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及需求。最后在理论上依次阐述当代学术领域中有关大学生学习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大学生发展理论、大学影响力模型、中国学习者解释框架以及基于调查的大学生学习评价、现象描述分析方法、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习分析方法等。
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别描述和分析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不同类别大学生群体(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女大学生、内地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应用型院校大学生、海外交换大学生)的背景和学习特征,研究主要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CCSS课题组开展的大学生学情调查,并在量化为主的研究中融入了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力图呈现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群像”特征,为高等教育机构和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直观实证依据。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这两章的研究内容超越传统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客观评价标准,如考试成绩、综合素养得分、升学毕业率等,分别阐述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国际素养以及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学习发展的收获和满意度。在当今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国际素养对其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乃至世界和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促进大学生的学术性发展,同时也要强调学生的社会性成长,使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更要关注学生对自己在校期间的收获与成长的满意程度,并与此为标准改进大学“最有价值的工作”。
第十二章作为第四部分,阐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国本科教育中院校支持的水平和因素,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考察了高等院校在培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支持,关注哪些院校支持因子能引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学习行为,并基于研究发现对我国院校的本科生培养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本科教育中的院校支持提供可靠研究支持,助力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与质量提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