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文化的肇始:《腐蚀》的改编与意义
新文化运动与“女性主义”之诞生
性别诗学视域下《虹》之思想意蕴探析
——兼论秦德君在《虹》创作中的作用
五四后期“本土知识分子”的选择与转向
——以茅盾等文学研究会同人的转变为中心
“地方性”与“阶级性”的双重阐释
——论茅盾在1940年代末华南方言文学运动中的主张
中国左翼作家书写耶稣受难故事的世界主义视角
审美与政治的共鸣、冲突
——由《清明前后》的修改及演出看茅盾艺术创造的动力与局限
战时经济视阈下的《清明前后》
外部“共谋”与内部论争
——重读茅盾《清明前后》
接受途径、译介策略与文化价值倾向
——论茅盾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与中国文学建构
《子夜》的版系、流变、印频及印数
昭和前期(1926—1945)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述论
茅盾与中国作家协会
茅盾抗战时期史料五则
被涂抹掉的“创作初心”
——关于《动摇》的校勘研究
茅盾佚文《批评家》及致郑振铎佚简的发现与研究
个人主义者的悲剧
——重读《腐蚀》
人性视野中的《子夜》新论
《子夜》及茅盾短篇小说的讽刺形象和讽刺艺术
性别视阈中的《野蔷薇》
茅盾小说中小镇风景的“常”与“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