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卷一 政教肇造:从尧舜到周公
第一章 尧舜之道
一、尧、舜之前的文明积累
二、帝尧合众邦为统一的华夏国家
三、敬天最大,立孝为教
四、中国政治基本原理:天下为公
五、帝舜制礼作刑
六、帝舜建立第一政府
第二章 王道之初建
一、皋陶作为第一位思想家
二、皋陶阐发天道治理观
三、《禹贡》与国家的疆域自觉
四、王道之本:厚生养民
五、王权政治的第一次危机
六、第一次革命与殷商之制
第三章 殷周革命
一、周人的兴起与其精神气质
二、周文王之受命
三、周武王完善革命理论
四、《洪范》:王道大典
五、周之封建天下
六、封建制:多中心的间接统治格局
第四章 周公制礼
一、平定叛乱,营建洛邑
二、构建天命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三、忧患意识与道德自觉
四、建立宗法制,提升王权公共性
五、再次封建,完善君臣之礼
六、初建官僚制
卷二 封建制:以西周、春秋为典范
第五章 君臣之道
一、君臣关系之建立程序:策名委质
二、君臣权利—义务之相互性
三、封建伦理规范:主忠信
四、君臣关系的自愿性:以义而合,不合则去
五、反抗的权利:弑君正义论
第六章 君子群体
一、社会分工中的君子群体
二、君子之德行
三、君子之治理技艺
四、君子之威仪
五、君子文明
第七章 共同体主义
一、井田制与基层共同体
二、君臣为“朋友”
三、君子共和
四、君位继嗣之共决
五、国人起义与共和
六、君有合族之道
第八章 礼治
一、礼是习惯性规范
二、祭祀天地鬼神之礼
三、经礼作为非成文宪法
四、周王在礼之下
五、司法过程中的司寇和史官
六、统治权之诉
七、军礼:以兵为刑
第九章 蛮夷戎狄及其中国化
一、华夏与蛮夷戎狄之分别
二、对待蛮夷戎狄的两种策略
三、西周国家与蛮夷戎狄
四、“诸夏”认同与尊王攘夷
五、楚、吴、越的中国化
卷三 大转型:从孔子经秦始皇到汉武帝
第十章 圣人孔子
一、删述六经,凝定中国之道
二、创立儒学,开启专业学术
三、兴起文教,养成平民为君子
四、诸子皆出于孔子
五、政、学两分或治、教两分
第十一章 诸子百家
一、百家争鸣之兴起
二、儒家思想议题之拓展、深化
三、兵家之勃兴
四、作为国家构建学的法家
五、墨家作为原始的新兴宗教
六、《道德经》与庄子
七、名家与刑名术
八、纵横家的国际战略构想与操作
九、阴阳学的兴起与广泛影响
十、杂家:百家争鸣的总结
第十二章 战国王权制
一、封建解体,王权兴起
二、编户齐民:相互平等的国民
三、子夏提供知识,魏国率先变法
四、全民战争与常备军
五、郡、县的出现
六、官僚制
七、统一适用全民的法律之治
第十三章 秦制:皇权官僚郡县制
一、确定国家精神:秦穆公与由余
二、商鞅的国家构建学与其变法措施
三、统一的皇权官僚郡县制之建立
四、超大规模的现代国家
五、规模难题与焚书事件
六、秦朝速亡之谜
第十四章 汉初黄老之治
一、革命新形态:平民革命
二、汉承秦制
三、封建之重建与终结
四、黄老之术
五、匈奴兴起与汉朝困境
六、早期资本主义恶性发展
七、酷吏群体之兴起
第十五章 早期现代性
一、政治平等与财富不平等
二、人的普遍离散化、个体化
三、神仙迷信与长生不死妄想
四、物质主义人生观
五、追求富强:物质主义国家观
第十六章 归向道统
一、儒家之优势
二、陆贾命题: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
三、叔孙通制作礼仪
四、贾谊之更化改制构想
五、武帝初年王臧之更化改制
六、汉武帝归向道统,立经学为王官学
七、“文教国家”之形成
第十七章 第二次立宪
一、汉初两条变革路线
二、文教的建制化
三、建立察举制,选贤与能
四、打击豪强,抑制资本主义
五、建郊祀之礼,恢复敬天
六、反击匈奴,以安定中国
七、张骞凿空,构建西域天下秩序
八、国民凝成与“汉人”意识初兴
九、儒生激进改制,王莽身死名裂
卷四 士族社会:从汉武帝到安史之乱
第十八章 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
一、儒家士大夫群体之特质
二、五经大义作为根本法
三、皇权与士大夫之共治
四、经义、刑律、礼俗之多元共治
五、循吏:权力与教化之共治
六、社会组织与政府权力之共治
七、共治型国家:“霸王道杂之”
第十九章 士族之盛衰
一、士族的形成
二、东汉士风与名教
三、汉末名士与清议
四、曹魏对士族之利用与压制
五、西晋之再封建化
六、东晋政权的脆弱平衡:王与马,共天下
七、南朝皇权复兴与士族衰亡
八、士族与个体化艺术之出现
第二十章 族群之冲突与融合
一、胡人统治者已部分中国化
二、北方士族之文明坚守
三、北朝政权之中国化及其反复
四、北周的族群融合与隋唐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