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于音乐之乡(1918—1932)
从采桑叶到逛庙会
启蒙者是位“女神”
“画家梦”破灭
沉醉水乡丝竹声
第二章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1932—1937)
初尝世态炎凉
站在梯子上指挥
在蒋介石老家,被“逼上梁山”
第三章 延安在召唤(1937—1938)
十五人的“长征”
不到黄河心不死
第四章 黄河在咆哮(1938—1939)
初次见到毛主席
冼星海的得意门生
暴雨中,“黄河”在咆哮
一支自动铅笔的故事
第五章 晋察冀之歌(1940—1949)
到敌人后方去
晋察冀之歌
山洞里的43天
与“当代花木兰”的罗曼史
两块山芋欠下的人情债
第六章 《歌唱祖国》诞生记(1949—1951)
开国大典上的畅想
天安门广场突发灵感
写在香烟盒上的曲谱
“老王啊,你怎么写了首外国歌?”
毛主席说:“这个歌好!”
第七章 跨过鸭绿江(1952)
炮火中的“洞房花烛夜”
给“最可爱的人”写首歌
第八章 和平年代的歌声(1953—1965)
马路上的教歌人
新官上任,开除了自己儿子
海河水哺育了“金嗓子”
第九章 动荡中的坚持(1966—1976)
“胜利大逃亡”
天上掉下个“贾大爷”
第十章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1977—2007)
夺回失去的时间
广州突发“中风”
一只手,也要写歌
“三笑”促成的基金会
“金钟”鸣响华彩乐章
天安门广场,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生命的最后时刻
永远的《歌唱祖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