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与解脱--中晚明士人对儒家生死问题的辩论与诠释/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0.00     定价 ¥ 4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3113630
  • 作      者:
    作者:刘琳娜|责编:黄云生|总主编:吉宏忠//袁志鸿//盖建民//罗中枢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明代儒道释三教思想融合的大背景下,儒家士人对生死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王阳明承认“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将超越生死一念抬到了“尽性至命之学”的高度,与前代儒者“论生不论死”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也启发了此后中晚明“性命之学”的热潮。“儒学能否了生死”的问题成为当时学界论争的焦点。其中,“异人”邓豁渠批判“阳明良知了不得生死”,其学问以“先天后天不相联署”为特点,质疑儒家“落情识”,不能超脱生死。阳明后学耿天台则针锋相对地指出邓豁渠是“两截学问”,并通过论述儒家思想中“死而不亡”的境界,强调“吾儒自有死生之学”,他以“真机不容已”为宗旨,认为道德情感非情缘,响应邓氏的批评。而罗近溪又与耿天台的思想相呼应,他以“生生”为核心建构儒家性命之学,将人之性命与天地生生之德相统贯。从这场学术论辩中,可揭示明代士人如何在个人解脱意识和道德意识之间寻求平衡,建构新形态的儒家生死学。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
第二节 行文结构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明代思想史的研究及王学分系问题
二 关于明代生死问题与三教会通背景的研究
三 关于具体思想家的个案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内在理路
二 思想史与观念史
三 思想史研究的视域转换
四 研究材料
第二章 中晚明儒者的生死思潮
第一节 宋代理学生死观的主要论述
第二节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及其影响
第三节 王龙溪与“良知了生死”之说
第四节 中晚明“性命之学”的热潮
第三章 良知可否了生死:邓豁渠对儒家生死观的挑战
第一节 邓豁渠的生平及思想历程
第二节 “先天后天不相联属”:邓豁渠的学问宗旨
一 本来面目:悬绝的先天概念
二 情念:弃绝的后天层次
第三节 认神识为性:邓豁渠对儒学的批判
一 对阳明良知学的批评
二 对程颢定性书的批评
第四节 各方的回应
一 从儒家卫道立场的回应:耿天台
二 从儒佛圆融的角度的回应:赵贞吉、管志道
三 从佛教无生义理的回应:永觉元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死而不亡:耿天台对儒家生命观的维护
第一节 耿天台的生平及思想历程
第二节 吾儒自有死生之学:耿天台的生死意识
一 儒佛之辨:道德与性命的张力
二 死而不亡:儒家圣人的不朽形象
三 良知是续命灵丹
第三节 本体与躯壳:耿天台生死观的超越性
一 不容已之心体
二 生死不是躯壳上事
三 不追求“末后一着”
第四节 真机不容已:生死与道德之张力与调和
一 性真非情缘
二 名教即真机
三 心体之通贯有无,彻上彻下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生生无死地:罗近溪贯通天人的生命观
第一节 罗近溪的生平及思想历程
一 幼年定志:寻不叹气事为之
二 学问转向:从“制欲”到“体仁”
三 思想圆熟:归学、悟易与讲学
四 死生之际.来去自如
第二节 生生:罗近溪学问的统贯宗旨
一 生生:天人性命之宗
二 天人同体的性命观
三 以生言性
第三节 生生不死:宇宙视野下的身心观
一 仁理生生.原无死地
二 此身同乎天地
三 心身之统合与对照
第四节 经典诠释中的形魂不朽观
一 圣门不死之典范
二 形有生死.魂只去来
三 “仁者寿”的圣人境界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