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扎根西北的办学理念
第一节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尤负西北文化重责”
一、“抗战三区”与“抗战三坝”之说
二、“点线面”之说
三、“重床迭屋”之说
四、西北联大:“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
第二节 国立西北大学:“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最高学府”
一、赖琏:“成为西北文化的基石”
二、陈石珍:“西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刘季洪:“为西北建立高等教育基础”
第三 节 肩负起西北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
一、国立西北工学院:“奠立西北工程教育之基础”
二、国立西北农学院:负起“领导西北农业建设之责任”
三、国立西北医学院:“以发展西北卫生事业,促进民族健康为职志”
四、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负起西北中等学校师资训练之重大使命”
五、国立西北五校扎根西北的意义
第二章 融汇世界的办学理念
第一节 世界大同、世界学术与世界教育之眼界
一、李蒸:“当本‘天下一家’与‘世界大同’之理想”
二、李书田:“走入世界学术之林,肩负挽救国家之重责”
三、侯宗濂:“力求赶上世界新潮流”,以达“世界知名”
四、李仪祉:“教育家的眼界”“不能不注射于世界教育”
第二节 参考、研究与融汇
一、姜琦:“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不同教育思想”“可以充作吾人参考资料及研究方法”
二、郭文鹤:“研究东西学术,融汇现世界之思想”
三、黄文弼、黄国璋、黎锦熙融汇世界学术的探索
第三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英国之土木工程教育
二、德国大学教育
三、美国和苏俄的大学教育
四、融汇背景与实践
第三章 战时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徐诵明“不失平时教育模型”“以所学救国”的理念
一、坚决反对“破坏国家统一的举动”,要求学生“认清报国目标”,“努力于学术之增进”
二、“不一定非要拿起枪杆子上战场”,要“以所学救国”
三、“复兴民族之基础在于教育”
四、“任何学校所在地,均当与文化中心及经济中心发生迅速联络”
五、“抗战期中,一切思想行动均以抗战为目标”
第二节 李蒸以“养成国家观念”为主旨的思想
一、战时教育以“养成国家观念”和“培养民族意识”为主旨
二、“国家的出路只在决心抗日”“决心抗日之有成效则必须有赖于教育”
三、“战后教育的建设将决定民族之盛衰成败”
第三节 李书田的工程技术救国思想
一、救国抱负:“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
二、战时教育“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
三、树志模式:“三立”“五端方针”
第四节 刘季洪的“战时特殊使命”说
一、“战时教育”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战时特殊使命”“就是提高西北文化的水准,领导西北学术的研究”
三、“世界上有地位的大学,都是因为能在学术上有特殊的贡献”
第五节 陆泳霓的国难时期的大学教育
一、“吾国古代政治与教育合一”和现代的分离
二、欧美各国大学“如何唤起民众”
三、“国难时期之大学”“任何课程皆须集中思想于救国”
第六节 马师儒的战后教育思想
一、战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较任何交战国都为重大”
二、战后教育宗旨当“本简单、明了、实用三原则”
三、战后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
第四章 社会教育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任务
第一节 李蒸:以“传教的精神”办理社会教育
一、抗战时期“社会教育的重要较其他各种教育事业更加明显”
二、“社会教育关系于全民的政治生活,特别是民主政治,至为重大”
三、“大学兼办社会教育要各尽其最大的努力”
四、社会教育事业难以取得显著的成绩受制于“社会原因”和“本身的局限”
五、社会教育改造“必须以行政的力量积极推行”
六、积极的社会教育需要“传教的精神”
第二节 刘季洪:社会教育“必须是以国民道德的培养为其重心”
一、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受制于阶级思想的存在”
二、社会教育的重心“应以培养国民道德为最切要”
三、社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运用行政的力量加以推进”
四、社会教育的推动“需要更加切实可用的教材”
五、社会教育的实施“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
六、社会教育的改进“要和社会生活的改进融为一体”
七、民众教育馆在国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通过推行民众教育“化除学校与社会之界限”
一、黎锦熙:“注音汉字是社会教育和民众组训中间的桥梁”
二、王镜铭:“推行民众教育是大学与抗战发生联系的一种方法”
三、高振业:充实民众教育,“使学校成为社会教化之中心”
第五章 切实提倡尊师重道的精神
第一节 良师兴国
一、“良师兴国,首先要培养大量的优秀师资”
二、“师长不仅是灌输知识技能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