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13248893
  • 作      者:
    编者:郝军|责编:周珠凤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生理功能、病理特点、辨证论治、遣药制方、临床医案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医脾胃学术思想,着重探讨了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的藏象辨证论治理论及临床应用。脾胃内与其他脏腑、外与四肢百骸具有密切的联系,许多病证的发病原因与脾胃有关:因此,临床从脾胃辨证可以治疗多种病证。本书基于藏象学说和经络理论,将脾胃病证分为脾胃脏腑病证,脾胃经络所系肢体、官窍病证,进行脾胃病证的定位、定性及治法方药的探索分析,既充实了脾胃病证的现代中医理论,又对临床从脾胃治疗多种现代疾病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脾胃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脾的生理功能
一、主运化升清
二、主生血统血
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四、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五、在志为思
六、在液为涎
第二节 脾的生理特性
一、喜燥恶湿
二、气机升降之枢
三、与长夏相应
第三节 胃的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
二、腐熟水谷
第四节 胃的生理特性
一、主通降
二、喜润恶燥
第五节 人以“胃气”为本
第三章 脾胃的病理特点
第一节 脾的病理特点
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
三、脾阴虚
第二节 胃的病理特点
一、胃气虚
二、胃阴虚
三、胃寒
四、胃热
第三节 脾胃的病理特点
一、纳运失调
二、升降失常
三、燥湿不济
四、虚实寒热失常
第四章 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第一节 脾与心
一、血液生成方面
二、血液运行方面
三、神志活动方面
第二节 脾与肺
一、气生成方面
二、水液代谢方面
第三节 脾与肝
一、消化方面
二、血液方面
第四节 脾与肾
一、先后天相互资生
二、水液代谢方面
第五节 脾与胃
一、升降相因
二、纳运相得
三、燥湿相济
第六节 胃与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第五章 脾胃脏腑辨证
第一节 脾病辨证
一、脾虚证
二、脾实证
三、脾虚实夹杂证
第二节 胃病辨证
一、胃实证
二、胃虚证
三、胃虚实夹杂证
第三节 脾胃兼病辨证
一、脾胃病证
二、脾与其他脏腑病证
三、胃与其他脏腑病证
第六章 脾胃经络辨证
第一节 足太阴脾经
一、足太阴脾经循行
二、足太阴脾经病证
第二节 足阳明胃经
一、足阳明胃经循行
二、足阳明胃经病证
第七章 脾胃藏象辨证论治
第一节 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概论
一、脾胃藏象辨证论治的概念
二、脾胃藏象辨证论治的规律特点
第二节 脾胃藏象辨证论治运用
一、脾本脏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二、脾经络所系肢体和官窍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三、脾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四、胃本腑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五、胃经络所系肢体和官窍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六、胃与其他脏腑相兼病证的定位、定性、治法方药
第八章 病证举案
第一节 胃痛
一、寒邪客胃
二、饮食伤胃
三、肝气犯胃
四、肝胃郁热
五、瘀血停滞
六、胃阴亏虚
七、脾胃虚寒
第二节 痞满
一、脾胃湿热
二、痰湿阻滞
三、肝胃不和
四、脾胃气虚
第三节 呕吐
—、外邪犯胃
二、饮食伤胃
三、痰饮内停
四、肝气犯胃
五、脾胃虚弱
六、胃阴不足
第四节 噎膈
一、痰气交阻
二、津亏热结
三、瘀血内结
四、脾胃阳虚
第五节 呃逆
一、胃中寒冷
二、胃火上逆
三、肝胃不和
四、脾胃阳虚
第六节 泄泻
一、外感寒湿
二、湿热壅滞
三、伤食泄泻
四、脾虚生湿
五、脾肾阳虚
六、肝郁伤脾
第七节 便秘
一、肠胃积热
二、气机阻滞
三、脾虚不运
第八节 咳嗽
一、湿邪伤脾
二、寒饮停滞
三、脾肺气虚
四、胃阴亏耗
第九节 水肿
一、湿邪伤脾
二、脾胃湿热
三、脾虚不运
四、脾阳虚衰
第十节 消渴
一、胃热炽盛
二、脾胃气虚
第十一节 中风
一、痰湿壅滞
二、脾虚失运
第十二节 失眠
一、痰热内扰
二、胃气失和
三、心脾两虚
第十三节 痿病
一、脾胃湿热
二、脾胃亏虚
第十四节 眩晕
一、痰浊上蒙
二、气血两虚
第十五节 血证
一、吐血
二、便血
三、鼻衄、齿衄
第十六节 心悸
一、脾失健运
二、心脾两虚
第十七节 乳核、乳痈
一、气滞痰凝
二、胃热壅滞
第十八节 崩漏
一、气虚不摄
二、脾虚肝郁
第十九节 闭经
一、痰湿困脾
二、气血亏虚
第二十节 茧唇、唇风、口疳、舌菌
一、脾胃实热
二、脾胃气虚
附录
一、人名
二、药物炮制方法
三、两味中药合称的简写
四、中药的规范名称及其别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