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快速充电模型与技术
1.2 无线充电关键技术
1.3 转换效率关键技术
1.4 电池能量管理系统
1.5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1.6 压电能量回收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动车辆能量转换微系统与微结构机理
2.1 电动车辆能源转换微系统机理
2.2 应力/快速温升下电池电极位错/应力电极/空洞耦合能量转换技术
2.3 非平衡状态下位错/应力迁移/裂纹耦合能量转换定量微尺度表征
2.4 位错/应变/空洞耦合能量转换失效表征与加载技术
2.5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动车辆磁电效应能量转换模型与能量系统设计
3.1 磁电能量转换模型
3.2 磁电能量转换系统锂电池转换能量系统磁电效应模型
3.3 磁电能量转换系统耦合设计
3.4 磁电能量转换系统锂电池实验表征
3.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动车辆能量转换纳米能源系统与模型
4.1 纳米能源系统转换基本模型
4.2 纳米结构耦合缺陷与纳米能源转换系统
4.3 Si电极的缺陷与失效机制
4.4 碳电极系统耦合模型与纳米尺度转换机制表征
4.5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动车辆轻质能量转换模型与机理
5.1 轻质能量转换模型与思路
5.2 轻质动力固态电池
5.3 冷冻电镜测试技术
5.4 电极各向异性轻质活性物质
5.5 纳米核壳结构
5.6 轻质金属有机框架结构
5.7 Li-O2轻质动力电池
5.8 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包能量转换系统
参考文献
第6章 电动车辆柔性软包电池能量转换模型与设计
6.1 纳米尺度正极
6.2 柔性纳米尺度负极
6.3 柔性锂硫电池
6.4 MOF衍生夹杂纳米结构
6.5 柔性双媒介锂空气电池
6.6 柔性固态电池技术
参考文献
目录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技术第2版第7章 电动车辆制动系统电磁能量回收技术
7.1 电磁系统结构设计
7.2 电磁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电磁机理
7.3 阀腔流场分析
7.4 电磁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实验测试
7.5 电磁阀动态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第8章 电动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实验技术
8.1 制动能量回收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8.2 BERS的动态特性分析
8.3 BERS的能量传递特性实验
8.4 制动能量回收的动态转换实验
参考文献
第9章 电动车辆BERS的控制策略
9.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结构分析
9.2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基本理论
9.3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力学模型
9.4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主动控制策略
9.5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综合控制策略
9.6 基于制动能量回收的热力学理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电动车辆压电能量回收技术
10.1 电动车辆固态压电能量系统回收模型与技术
10.2 高比能量压电能量回收电池系统的无序结构模型
10.3 压电能量系统回收的智能平台
参考文献
第11章 电动车辆制动能量回收解耦控制策略
11.1 电动车辆制动压力调节
11.2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解耦控制技术
11.3 换档与制动解耦控制
11.4 降档策略与不降档策略的对比
11.5 硬件在环ABS实验
参考文献
第12章 电动车辆能量回收系统总线-标定技术
12.1 电动车辆总线系统时序分析实验
12.2 传感器标定实验
12.3 总线数据采集实车实验
12.4 制动能量回收的动态特性实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技术实验设备简介
附录B 电动车辆动力电池整体宏观运行状况
附录C 电动车辆能量转换结构
附录D 电动车辆能量转换与回收硬件设计
附录E 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理论与技术沿革
附录F 电动车辆电驱动与能量回收系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