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第1章 我国防雹实践的历史沿革
1.1 古代防雹活动
1.2 近代的防雹实践
1.3 对WMO专家组相关评述的回应
1.4 小结
第2章 我国防雹实践的效果和取效机理
2.1 如何估价我国近代防雹实践的效果
2.2 到底是爆炸效应还是播撒效应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防雹实践的特色
3.1 为何要向基层防雹炮长们请教学习
3.2 对老炮长们的访谈录
3.3 基层防雹行家访谈录
3.4 电函交流
3.5 会议交流
3.6 小结
第4章 雹云云体物理学进展——成雹结构
4.1 问题的提出
4.2 雹云中的零线结构
4.3 雹云成雹的学科特点
4.4 研究途径
4.5 雹云基本特征的模拟再现
4.6 疑问及解疑
4.7 对流云强阵雨
4.8 零线结构与雷电云间频闪
4.9 诸城雹云个例结构的专题介绍
4.10 小结
第5章 动力扰动效应表现和理论提炼及其物理-数值模型
5.1 理论提炼的依据:外场防雹实践一实验一试验结果
5.2 外场炮击对流云试验
5.3 雷诺方程及其功能
5.4 对雷诺方程功能的实验佐证
5.5 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
5.6 模式和数值模拟再现
5.7 外场效应测试
5.8 雷响雨泻佐证
5.9 小结
第6章 中国防雹实践中蕴含的防雹新理论及新机理
6.1 局地动力扰动场对云体基本流场具有抑制效应
6.2 如何运用零线结构对动力抑制效应的适应
6.3 防雹作业实践举措与雹云物理及动力扰动效应的相容性对照
6.4 河北雹云及防雹概念模型简介(2020版)
6.5 关于零线结构及其效应稳定性的讨论
6.6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础知识、变频声喇叭和燃气炮外场效应测试简介
后记 以顾震潮先生为榜样,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的创新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