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追寻文化:从考古到文博
第一部分 博物馆寻绎
博物馆是什么?
——物人关系视野中的博物馆生成与演变
谈谈博物馆的人与物
——兼谈博物馆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历史、科学与艺术塑像
——博物馆空间及展览论
以物为媒
——建构性的博物馆学习与教育论
藏品即媒介
——写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博物馆的媒介化趋势及其实践意义
作为媒介的博物馆
——一个后新博物馆学的初步框架
信息时代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与新媒体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保存与激活:博物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何为?
从私藏到共享:民办博物馆的角色与地位
第二部分 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热·博物馆学·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是博物馆人
关于博物馆文化建设问题
——兼谈免费开放是一场文明的考验
塑造未来:博物馆收藏的新动向
——《国际博物馆》2007年第3期读后絮语
先天与后天:浅谈博物馆核心竞争力及其建设
迎接机遇挑战共筑文化殿堂
——浅谈提高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水平
当前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研判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与博物馆评估
——兼谈中国博物馆评估工作
博物馆评估与博物馆管理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随感
——兼谈博物馆的前台表现与后台支撑
当下博物馆改革的几个瓶颈问题
大众消费时代的博物馆
第三部分 博物馆展示与服务
榜样的力量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活动
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再说榜样的力量
——十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
精品评选活动回顾与展望
从这个展览可以看到什么?
展示服务者也需要自我展示
这个博物馆馆长论坛论了什么?
不能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经念歪
——谈谈博物馆免费开放与公共资源的社会效益问题
中国博物馆:从数字看差距
——从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央电视台
《爱上博物馆》特别节目说起
博物馆的建与用
——从博物馆建设与投资效益说起
博物馆对谁神圣?
——青海塔尔寺参观随想
上海博物馆是否可以学习?
——兼谈上博精神
“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课题概述
博物馆课题结题随感
博物馆课题系列图书出版后记
第四部分 关于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作用与潜力
生态博物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工具之一
生态博物馆仍然是一种文化工具
重新认识地方重构物人关系
——以三门峡火烧阳沟黄土文化
生态博物馆规划和建设为例
梭戛——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印象
生态博物馆:谁的生态?
——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参会笔记
生态博物馆调研课题笔记
生态博物馆探索与生态文明建设
——兼谈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问题
第五部分 博物馆观察
博物馆化案例:青岛啤酒博物馆
户外博物馆的源头
——瑞典斯堪森野外博物馆
博物馆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及利用
——从柳州工业博物馆的规划建设谈起
侗寨小黄:探索建设没有围墙的村寨博物馆
博物馆经营:古根海姆的例子
应考虑建立汶川大地震纪念馆
我们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北川羌族博物馆?
——兼谈中小型民族博物馆定位和建设有关问题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启示
从2004台湾文博专业人士交流访问团管窥台湾博物馆动向
文物无声心有声
——在美国看博物馆随札
18位全球性博物馆馆长声明及其引出的问题
捍卫博物馆的核心价值
——苏东海先生访谈
参加苏东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有感
参加博协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年会随笔
译·传承·超越
——《译林》《国际博物馆》以及文学、
文化与文明交流的一点随感
以志存史以志资治:谈博物馆修志
第六部分 博物馆絮语
宋向光的《物与识》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调研报告》
英雄时代的博物馆
——霍文馆长和他的大都会博物馆
《博物馆十二讲》: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基础读本
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
博物馆:价值、经营与传播
——中国博协传媒专委会成立学术研讨会文集后记
《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编后及2002年国际博物馆日感言
谈谈博物馆教材编写与人才培训
博物馆的新动向
——2011-2016年《中国博物馆》导读
如何参观博物馆:专家的建议
博物馆随札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