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孔子
1.孔子其人
2.《论语》其书
3.孔子对“礼”的思考
4.孔子对“仁”的思考
5.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一一仁人
6.孔子的人生态度——乐以忘忧
7.孔子论“天命”和“鬼神”
二 孟子
1.孟子其人
2.《孟子》其书
3.民贵君轻
4.制民之产
5.教以人伦
6.性善论
7.心性论
8.养气说
9.“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三 荀子
1.荀子其人
2.《荀子》其书
3.“天行有常”
4.“明天人之分”
5.“制天命而用之”
6.“化性起伪”
7.“明分使群”
8.作为“度量分界”的礼
9.“隆礼”“重法”
四 董仲舒
1.董仲舒其人
2.《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4.天人感应
5.“三统”历史循环论
6.“性三品”说
7.三纲五常
五 韩愈、李翱
1.韩愈其人
2.排斥佛、老
3.恢复“道统”
4.“道”的内涵
5.“性三品”说
6.李翱与“复性”说
7.“不动心”的修养方法
六 周敦颐
1.周敦颐其人
2.《太极图说》《通书》
3.“无极而太极”——论宇宙的生成
4.“主静”——仁义道德发挥的根本
5.“诚”——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
6.“圣人”是怎样的人
7.圣人要做的事——“立教”
8.“孔颜乐处”乐什么
七 张载
1.张载其人
2.《正蒙》其书
3.“太虚即气”——“气”构成了世界
4.“一物两体”——“气”包含两个对立面
5.“万物皆有理”——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思考
6.“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对人性的思考
7.《西铭》与“横渠四句”——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八 程颢、程颐
1.程颢、程颐其人
2.《二程全书》
3.“天理”的提出
4.“有理则有气”
5.“性即理”
6.“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7.“涵养须用敬”
8.“致知在格物”
九 朱熹
1.朱熹其人
2.朱熹的著作
3.理与气
4.理一分殊
5.格物致知
6.道心与人心
7.至诚尽性
8.道统
十 王守仁
1.王守仁其人
2.《传习录》
3.《大学问》
4.“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
5.“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6.“四句理”与“四句教”
7.“心物同体”与“万物一体”
十一 顾炎武
1.顾炎武其人
2.《日知录》其书
3.“经学即理学”——倡导复兴经学
4.“明道”与“救世”——通经致用的学术宗旨
5.“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立身处世原则
6.进步的社会政治主张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
十二 黄宗羲
1.黄宗羲其人
2.《明儒学案》
3.对心学的改造
4.《明夷待访录》
5.肯定“人性之私”
6.论君民关系
7.论君臣关系
8.恢复“天下之法”
9.“置相”以限制君权
10.“学校”议政
十三 王夫之
1.王夫之其人
2.《船山遗书》
3.“天人之蕴,一气而已”——气是世界的本原
4.“日新之化”——世界处于变化发展中
5.“‘能’必副其‘所’”——主观要符合客观
6.“知以行为功”——“行”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
7.“性日生而日成”——人性是可以养成的
8.“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理、欲统一
9.“理势相依”——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相互统一
10.“一姓之兴亡,私也”——民本思想的发展
11.“岂必恃一人之耳目以弱天下”——反专制精神
附录
1.从六经到十三经
2.五经
3.《周易》
4.《尚书》
5.《诗经》
6.《仪礼》《礼记》和《周礼》
7.《春秋》及三传
8.四书
9.《大学》
10.《中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