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本书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实证研究方案的制定
2.1 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依据
2.3 问题假设
2.4 拟定访谈提纲
2.5 选择田野调查对象
3 “微自治”实践的生成机制
3.1 治理资源匮乏
3.2 传统内生性权威退场
3.3 村干部的职业化
3.4 治理单元与村庄社会基础错位
3.5 小结
4 “微自治”实践的基本形态
4.1 以“两长八员”为核心的村落自治
4.2 以宗族理事会为主导的自然村自治
4.3 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
4.4 小结
5 “微自治”实践形态的共通性
5.1 治理主体的一致性
5.2 组织保障的同一性
5.3 社会基础的统一性
5.4 治理机制的系统化
5.5 小结
6 “微自治”实践形态的差异性
6.1 村庄社会联结机制的多样化
6.2 治理资源获取途径的互异
6.3 基层自治结构的差异
6.4 小结
7 “微自治”的综合评析
7.1 “微自治”的治理成效
7.2 “微自治”的不足之处
7.3 “微自治”的适用范围分析
8 “微自治”的优化对策研究
8.1 健全“微自治”的组织保障
8.2 坚持自治与德治,强化法治监督
8.3 维护治理主体产生的经济基础
8.4 探索长效激励机制,防止“微自治”行政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湖北省秭归县调查报告(目录)
附录2 广东省清远市调查报告(目录)
附录3 陕西省关中地区调查报告(目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