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思路是从译本及相关研究论著的收集、整理、归纳等方面入手,采用传播学、翻译学、历史学等方法、对《道德经》在西方世界的翻译传播做一较为系统的分析、比较、梳理,以探讨译本的误译误释问题,进而分析其中政治、历史、文化、宗教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并试图找出应对之策。
译本中的问题讨论是本书研究的重中之重,并进而探求破解之道。本书从老子核心概念“道”“德”“无为”“自然”等入手,通过几百种《道德经》译本中的翻译选词归类讨论和研究发现,译者的选词、造句一方面深受译者本人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历史环境和政治立场的局限和影响,另一方面西方译者对“道”“德”“无为”和“自然”等老子核心概念的解读,缺乏共通的文化基础、历史环境的了解、辩证哲学的思维、“东方精神”的体验等,也是造成差异和误解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方历史文化根源,乃至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背景,探讨译本的得与失;并进一步通过相同或相近的选词思考,以及译者译介的心理路程,发掘产生理解和表达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得出普遍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话语权的归属。
整体上,西方人对《道德经》及道家思想的接受与传播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解”,“是西方这个主体企图征服东方这个客体的产物”。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寻找一种理想的翻译途径,而从中华文化的本源与话语权入手,对《道德经》核心概念的翻译采取“无限靠近原则”,提升《道德经》西译西传的准确性,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普遍价值与意义的西译文本《道德经》,则不失为可行之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