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本书的研究思路
1.4.2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1.5.1 创新点
1.5.2 结构安排
第2章 社会核算矩阵相关理论梳理
2.1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流派梳理
2.1.1 以Stone为代表的英国国民经济核算流派
2.1.2 以Kuznets为代表的美国国民经济核算流派
2.1.3 以Aukrust为代表的北欧国民经济核算流派
2.2 社会核算矩阵源流梳理
2.2.1 Quesnay的经济表与马克思的经济表
2.2.2 Leontief的投入产出表
2.2.3 Stone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社会核算矩阵
2.2.4 核箅矩阵
2.3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2.3.1 新古典主义CGE模型和结构主义CGE模型
2.3.2 单国(区域)/多国(区域)静态CGE模型及单国(区域)/多国(区域)动态CGE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与分析方法
3.1 社会核算矩阵的基本编制方法
3.2 社会核算矩阵的平衡与更新方法
3.2.1 社会核算矩阵的RAs法
3.2.2 社会核算矩阵的最小二乘平衡方法
3.2.3 社会核算矩阵的交叉熵平衡方法
3.3 基于社会核算矩阵的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筹为主,补贴为辅”的农村危房改造经济社会效应的
社会核算矩阵分析
4.1 引言
4.2 农村危房改造现状
4.3 农村危房改造社会核算矩阵编制
4.4 微观社会核算矩阵编制
4.4.1 商品和活动细化分类
4.4.2 商品和活动账户细分数值确定
4.4.3 银行账户细分
4.4.4 居民部门细分
4.5 乘数分析模型
4.6 投入产出乘数与社会核算矩阵乘数对比分析
4.7 社会核算矩阵乘数分解分析
4.8 结构化路径分析模型
4.9 结论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区域农村危房改造经济社会核算编制研究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多区域农村危房改造一经济一社会核算矩阵的结构
5.3.1 农村危房改造一经济一社会核算矩阵的结构
5.3.2 多区域农村危房改造一经济一社会核算矩阵的结构
5.3.3 多区域社会核算矩阵的数学描述
5.4 社会核算矩阵平衡方法与平衡质量评价
5.4.1 RAs法与最小二乘法
5.4.2 随机交叉熵法
5.4.3 社会核算矩阵平衡优劣评价指标
5.5 多区域农村危房改造一经济一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
5.5.1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流程解析
5.5.2 农村危房改蓦萨业总产出核算
5.5.3 初始农村危虏改造一经济一社会核算矩阵编制
5.6 实证比捌1分析
5.6.1 交易流量矩阵平衡质量对比
5.6.2 系数矩阵“接近程度”对比
5.7 结论与启示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多区域社会核算矩阵的农村危房改造财政转移支付的
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
6.1.1 问题的提出
6.1.2 文献综述
6.2 农村危房改造财政转移支付的流程解析与数据基础
6.2.1 农村危房改造与采矿业等相关产业间的关系
6.2.2 农村危房改造与金融业的关系
6.2.3 农村危房改造的多区域社会核算矩阵描述
6.3 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分配效应的社会核算矩阵关联路径分析模型
6.3.1 社会核算矩阵乘数分析模型
6.3.2 社会核算矩阵结构化路径分析模型
6.3.3 生产账户子矩阵动态化
6.4 收入分配效应的乘数模型分析
6.4.1 生产活动部门及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影响分析
6.4.2 生产活动部门及居民的相对收入水平影响分析
6.5 收入分配效应的结构化路径分析
6.6 收入分配效应的动态乘数分析
6.7 政策启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危房改造的促增长与惠民生效应测度研究
7.1 农村危房改造影响经济和民生效应的测算原理
7.1.1 农村危房改造现状
7.1.2 危房改造行业的界定
7.1.3 危房改造行业产出核算
7.1.4 资本存量核算
7.1.5 民生福利测度
7.2 模型与数据
7.2.1 FR_DcGE模型构建
7.2.2 数据和参数校准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基准路径
7.3.2 提高危房贷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7.3.3 提高政府补贴对居民福利的影响
7.3.4 提高危房贷款对居民福利的影响
7.3.5 社会公平的影响
7.4 国际比较分析
7.5 结论与政策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构建2012年中国农村危房改造社会核算矩阵
8.1.2 构建2016年中国四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社会核算矩阵
8.1.3 农村危房改造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四地区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8.1.4 农村危房改造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具有一定作用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