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超重力技术原理
第1章 导论
1.1 超重力技术的基本概念
1.2 超重力环境模拟实现的手段
1.3 超重力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4 超重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范畴
参考文献
第2章 超重力环境下的流体力学、混合与传递过程
2.1 流体流动现象及描述
2.1.1 液体在填料中的流动形态
2.1.2 液体在填料中的不均匀分布
2.1.3 液体在空腔区中的流动形态
2.2 旋转填充床内流体力学特性
2.2.1 液体流动模型
2.2.2 液膜厚度
2.2.3 液滴直径
2.2.4 液体在填料中的平均径向速度
2.2.5 持液量
2.2.6 液膜在填料丝网上流动的Re计算
2.2.7 液泛
2.2.8 气相压降
2.2.9 旋转填充床内气液流动的CFD模拟
2.3 旋转填充床内流体停留时间实验测定
2.3.1 实验方法
2.3.2 液量与液体平均停留时间
2.3.3 气量与液体平均停留时间
2.3.4 转速与液体平均停留时间
2.3.5 方差
2.3.6 停留时间与持液量
2.4 旋转填充床内气液传递过程与传质模型
2.4.1 液相控制的传质过程
2.4.2 气相控制的传质过程
2.4.3 气液两相控制传质过程
2.4.4 平均体积传质系数实验值的计算
2.4.5 气液传质过程模型化
2.4.6 旋转填充床气液传质过程的CFD模拟
2.5 内构件对旋转填充床气相压降和传质的影响
2.5.1 液体分布器形式
2.5.2 液体初始分散状态对逆流旋转填充床压降的影响
2.5.3 液体初始分散状态对逆流旋转填充床传质的影响
2.5.4 液体的初始分散对传质影响的经验关联
2.6 填料内支撑对逆流旋转填充床传质过程的影响
2.6.1 填料内支撑对液膜控制传质过程的影响
2.6.2 填料内支撑对气膜控制传质过程的影响
2.7 错流旋转填充床的传质特性
2.7.1 体积传质系数实验值的计算模型
2.7.2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2.8 旋转填充床的分子混合现象及模型化
2.8.1 分子混合的概念与理论研究
2.8.2 分子混合的实验研究
2.8.3 宏观混合对分子混合的影响
2.8.4 黏性流体的分子混合
2.8.5 分子混合特征时间
2.8.6 分子混合模型
2.8.7 超重力环境下的分子混合-反应耦合模型
参考文献
第2篇 超重力装备设计原理
第3章 超重力装备的结构型式
3.1 概述
3.2 超重力装备结构发展
3.3 新型超重力装备
3.3.1 液液预混式旋转填充床
3.3.2 气液高能效旋转填充床
3.3.3 多级逆流式旋转填充床
3.3.4 多功能旋转填充床
3.3.5 高黏体系脱挥旋转填充床
参考文献
第4章 超重力旋转填充床装备的设计及计算
4.1 旋转填充床的总体设计思路
4.2 旋转填充床的结构设计与计算
4.2.1 主要部件的几何尺寸的确定
4.2.2 功率计算及电机的选择
4.2.3 转鼓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
参考文献
第3篇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及工业应用
第5章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粉体及工业应用
5.1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概论
5.1.1 纳米粉体材料固相法制备
5.1.2 纳米粉体材料液相法制备
5.1.3 纳米粉体的气相法制备
5.1.4 其他合成方法
5.2 纳米材料工业性制备技术要素
5.2.1 纳米粉体材料工业性制备过程的特殊性
5.2.2 纳米粉体制备的工程分析
5.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
5.3.1 液相法纳米粒子形成过程分析
5.3.2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基本原理
5.4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粉体材料及其应用
5.4.1 气液固相超重力法制备技术及应用实例
5.4.2 气液相超重力法制备技术及应用实例
5.4.3 液液相超重力法制备技术及应用实例
5.4.4 纳米粉体的应用
5.4.5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粉体材料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6章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分散体及工业应用
6.1 超重力反应原位萃取相转移法制备纳米分散体
6.1.1 技术路线
6.1.2 超重力反应原位萃取相转移法制备透明纳米碳酸钙油相分散体
6.1.3 超重力反应原位萃取相转移法制备透明纳米银分散体
6.2 超重力反应结晶/萃取相转移法制备纳米分散体
6.2.1 技术路线
6.2.2 纳米Mg(OH)2分散体
6.2.3 纳米金属颗粒分散体
6.2.4 纳米金属氧化物颗粒分散体
6.3 纳米分散体的应用及其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6.3.1 纳米分散体在玻璃用防晒隔热节能膜中的应用
6.3.2 纳米分散体在光学材料中的应用
6.3.3 纳米分散体在润滑体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药物及工业应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