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平台
2.3 研究方法
2.3.1 实地调研考察
2.3.2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信息获取
2.3.3 Moran's I
2.3.4 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
2.3.5 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
2.3.6 空间回归模型
2.3.7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3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特征
3.1 基本特征分析
3.1.1 指标选取
3.1.2 规模特征
3.1.3 形状特征
3.1.4 密度特征
3.2 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2.1 城镇趋向性
3.2.2 道路趋向性
3.2.3 河流趋向性
3.3 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比较
3.3.1 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的空间分布
3.3.2 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基本特征的比较
3.3.3 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特征的比较
3.4 小结
4 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的变化
4.1 基本特征的变化
4.1.1 规模变化
4.1.2 形状变化
4.1.3 密度变化
4.1.4 变化模式
4.1.5 占用耕地
4.2 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
4.2.1 城镇趋向性变化
4.2.2 道路趋向性变化
4.2.3 河流趋向性变化
4.3 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比较
4.3.1 基本特征的比较
4.3.2 空间结构特征的比较
4.4 小结
5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潜在影响因素选取
5.1.1 自然因素
5.1.2 社会经济因素
5.1.3 可达性因素
5.2 数据预处理
5.2.1 潜在影响因素量化
5.2.2 空间采样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自然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影响
5.4.2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影响
5.4.3 可达性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影响
5.5 小结
6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6.1 网格尺度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地理决定因素分析
6.1.1 地理决定因素的选取
6.1.2 数据预处理
6.1.3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分析
6.1.4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分析
6.2 县域尺度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6.2.1 社会经济因素选择及预处理
6.2.2 基于空问回归模型的分析
6.2.3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分析
6.3 小结
7 基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管控分析
7.1 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划分
7.2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管控方向
7.2.1 大规模低密度类型
7.2.2 中规模低密度类型
7.2.3 小规模中密度类型
7.2.4 小规模高密度类型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