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依据
1.1.1 研究视点的确定
1.1.2 复句研究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1.1.3 便于集中深入地讨论问题
1.2 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
1.2.1 汉语语法学创立时期的转折复句研究
1.2.2 汉语语法学探索时期的转折复句研究
1.2.3 汉语语法学发展时期的转折复句研究
1.2.4 汉语语法学创新时期的转折复句研究
1.2.5 新世纪以来汉语转折复句研究
1.3 理论与方法
1.4 关于语体分类
1.5 语料说明
1.6 本书的组织
第二章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界定
2.1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确定
2.2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范围
2.2.1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语义关系类别
2.2.2 有标转折复句的非关系分类
2.3 关于转折关联标记
2.3.1 转折关联标记术语的界定
2.3.2 本书所用的转折关联标记及其分类
2.3.3 转折关联标记的标记类型
第三章 现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使用频率和关联标记模式考察
3.1 现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使用频率统计
3.1.1 有标转折复句句式类型及使用频率统计
3.1.2 有标转折复句标记数量类型及使用频率统计
3.1.3 有标转折复句语体分布差异及使用频率统计
3.2 现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
3.2.1 居中黏结式
3.2.2 前后配套式
3.2.3 居端依赖式
3.3 小结
第四章 影响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使用频率的原因分析
4.1 复句关联标记的影响
4.1.1 复句关联标记数量对复句使用频率的影响
4.1.2 复句关联标记数量与语体差异
4.1.3 关联标记位置对复句使用频率的影响
4.2 复句句式构成的影响
4.2.1 小句完整性的影响
4.2.2 小句主语与关联标记语序的影响
4.3 语用认知的影响
4.3.1 语体差异的影响
4.3.2 语用认知心理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历时考察
5.1 古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
5.2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
5.3 秦汉时期的汉语有标转折复句
5.4 魏晋至唐五代时期的汉语有标转折复句
5.5 宋元时期的汉语有标转折复句
5.6 明清时期的汉语有标转折复句
5.7 现当代汉语中的有标转折复句
第六章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历时变化轨迹及相关解释
6.1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历时变化轨迹
6.1.1 句式逐渐增多,体系越来越庞大
6.1.2 单标式复句和多标配套式复句呈互逆的发展趋势
6.1.3 高频句式具有一定的历时替代关系
6.1.4 口语化标记旬式逐渐增加,从古沿用至今的句式很少
6.2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历时变化的相关解释
6.2.1 有标转折复句体系的形成与“家族象似性”动因
6.2.2 有标转折复句就是对有违常规事件关系的临摹
6.2.3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句式群内部具有明显的“家族象似性”
6.2.4 语用最大经济性原则和表达能力最大化原则的博弈平衡
6.2.5 有标转折复句的变化与联系项居中原则
6.3 小结
第七章 有标转折复句的跨语言比较
7.1 语言类型学和连词参项
7.1.1 语言类型学及其意义
7.1.2 语序类型与连词参项
7.2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关联标记与联系项居中原则
7.2.1 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关联标记的位置
7.2.2 语序类型学理论与联系项居中原则
7.2.3 “虽然”类让步关系小句后置与联系项理论
7.2.4 转折关联标记搭配与信息结构原则
7.3 汉语、英语、日语转折复句关联标记的对比分析
7.3.1 汉语、英语、日语中的转折关联标记
7.3.2 汉语、英语、日语中转折关系复句的比较
7.3.3 有标转折复句联系项的居中倾向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书的结论
8.2 本书的意义
8.2.1 研究视点具有开创性
8.2.2 得出了许多新鲜的结论
8.2.3 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
8.3 本书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