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时代背景
1.1.2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
1.2.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2.3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
1.2.4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1.2.5 研究总结与展望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1.5 小结
第2章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特征与演进机制研究
2.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体系
2.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2.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
2.2.3 地理学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系统工程理论
2.3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2.3.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构成要素与特点
2.3.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
2.4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承载机理与演进机制研究
2.4.1 基于生态维度
2.4.2 基于资源维度
2.4.3 基于环境维度
2.4.4 基于社会经济维度
2.5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典型案例与实践研究
3.1 典型国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践案例
3.1.1 美国新泽西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践案例
3.1.2 德国萨克森州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实践案例
3.1.3 日本东北地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实践案例
3.2 国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践案例
3.2.1 国家级新区概述
3.2.2 云南滇中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践案例
3.2.3 黑龙江哈尔滨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实践案例
3.2.4 天津滨海新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践案例
3.3 小结
3.3.1 国外案例总结
3.3.2 国内案例总结
第4章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禀赋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1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禀赋特征研究
4.1.1 雄安新区概况
4.1.2 雄安新区的资源状况
4.1.3 雄安地区的环境状况
4.2 雄安新区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4.2.1 雄安新区的生态系统建设情况
4.2.2 雄安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3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分析
4.3.1 地理位置优势
4.3.2 区域规划定位
4.3.3 白洋淀水质情况
4.3.4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4.4 小结
4.4.1 雄安新区资源与环境特征
4.4.2 雄安新区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第5章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5.1.1 设计思路
5.1.2 设计原则
5.1.3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5.1.4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指标初次筛选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主成分分析法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 小结
第6章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6.1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6.1.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6.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主要步骤
6.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6.2.1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6.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6.3 小结
第7章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7.1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
7.1.1 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7.1.2 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7.1.3 新区水环境保护利用的对策
7.2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对策研究
7.2.1 体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建设思路
7.2.2 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首要宗旨
7.2.3 遵循“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7.2.4 落实“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
7.3 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7.3.1 落实总体规划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防止“摊大饼式”的城市病隐患
7.3.2 前瞻性布局轨道交通体系,提高城市交通承载力与运行效率
7.3.3 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切入点,强化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与公共服务配套
7.3.4 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破解新区发展的瓶颈约束
7.4 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