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1.3 研究意义
1.2 学术回顾
1.2.1 关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研究
1.2.2 关于近代金融业的研究
1.2.3 关于近代银行的研究
1.2.4 学术回顾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
第二章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历史变革
2.1 近代中国制度环境变迁
2.1.1 宏观制度变迁
2.1.2 微观制度变迁
2.1.3 非正式制度变迁
2.2 近代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历史变革
2.2.1 典当的兴盛与衰落
2.2.2 钱庄的兴盛与衰落
2.2.3 账局的兴盛与衰落
2.2.4 票号的兴盛与衰落
2.3 近代中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历史变革
2.3.1 外资在华银行的设立
2.3.2 官办银行的发展
2.3.3 民营银行的兴起
第三章 山西票号发展概览
3.1 山西票号发展的四阶段及其特质
3.1.1 山西票号发展的四阶段
3.1.2 山西票号的特质
3.2 山西票号利润及绩效分析
3.2.1 山西票号主要利润来源
3.2.2 山西票号经营绩效分析
第四章 近代产业的兴起对金融需求的变迁
4.1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1862-1911)
4.1.1 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
4.1.2 中国近代工业初始时期的资金来源(1862-1894)
4.1.3 中国近代工业初步发展对金融需求(1895-1911)
4.1.4 近代民族资本工业融资个案分析
4.1.5 近代商业发展对金融需求的变革
4.2 金融需求变迁下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调整
4.2.1 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
4.2.2 传统金融机构的适应与调整
第五章 制约山西票号向近代银行演化的政策因素
5.1 近代中国财政制度转型对山西票号的冲击
5.1.1 近代中国财政制度转型
5.1.2 近代财政制度转型对山西票号的冲击
5.2 近代银行设立对山西票号的影响
5.2.1 外资在华银行的发展
5.2.2 近代银行的设立
5.2.3 近代银行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5.3 近代中国银行立法对山西票号的影响
第六章 制约山西票号向近代银行演化的内部因素
6.1 传统金融业的内生性制度缺陷
6.1.1 资金来源仍是合伙制的延伸
6.1.2 产权界定不清晰
6.1.3 固守无限责任制
6.1.4 形成“路径依赖”
6.1.5 交易费用日益增加
6.2 票号传统业务优势丧失盈利骤减
6.2.1 货币制度改革致使平色余利的消失
6.2.2 技术进步致使汇兑时差收益骤减
6.2.3 信用放款导致经营风险增加
6.2.4 近代产业的融资需求导致金融业盈利模式的变化
6.3 山西票号合组银行的三次失败尝试
6.4 山西票号向近代银行演化失败的文化归因
6.4.1 传统文化对山西票号经营的影响
6.4.2 矛盾与冲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现实启示
7.2.1 树立主动创新思维,避免陷入“创新者窘境”
7.2.2 加强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助力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
7.2.3 加强金融业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7.2.4 着力推动中国银行业制度改革,助力银行业制度创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