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特稿《构建中国数值天气预报体系——李泽椿院士访谈》一文中,李泽椿院士回忆了我国的数值预报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B模式发展到如今GRAPES系统这一段艰辛历程,体现了气象学家的担当和家国情怀。在“中国气象史”专题中,刊发了《登州文会馆水利气象类实验研究》和《被遗弃的知识:明清士人论冰雹》两篇文章,体现了中国本土气象学知识体系的特点和演变。在“气象人物史”专题中,《邹竞蒙对中国气象事业的贡献》和《从麻省理工学院气象系毕业的五位气象学家简传》两篇文章,讲述了气象学者和管理者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贡献。在“气候与文明史”专题中,共有《试论黄河汛期与文明起源》、《从王士性的游记看明代气象科技文化发展》和《辽金时期气候再探》三篇论文,阐述了气象与气候因素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辑还推出一个特色专题“气象科技文化遗产”,这是气象科技史研究的自然延伸,是后续气象科技史领域重要的业务组成,本专题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有关论述,包括《二十四节气形成过程——基于文献分析》和《礼乐易占确时节——律吕调阳与传统时节划分》。在“国际气象史”专题中,有《古典气象学背景与构成及其发展》、《19世纪苏格兰山地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气象组织的发展与趋势》,国际气象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对于中国气象事业是有很多启发的。“气象教育史”专题包含《国立清华大学早期的气象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一文,未来欢迎更多这方面文章。在“地方气象史”专题中有《营口气象站百年历史》一文,现在气象事业需要正确认识气象史和发展阶段,各省气象局的局史馆遍地开花就是个证明,未来这方面的文章将会更多。在“史料钩沉”专题中,展现了《1935年创建的国立山东大学天文气象组》和《章淹在三峡工程暴雨预报中的贡献与启示》的史料。本辑还设置了书评和约稿启事等,符合编撰和出版规范,同时也丰富了刊物内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