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血流导向的起源:历史回顾
1.1 简介
1.2 活体观察
1.3 血流导向原理:基于体外和体内实验的发现
1.4 血流导向装置的临床应用
1.5 结论
第2章 血流导向的理论基础
2.1 简介
2.2 网状结构装置
2.3 动脉瘤内血流改变
2.4 血管重塑
第3章 现有文献回顾和闭塞结果
3.1 简介
3.2 血流导向装置概要——批准情况和适应证
3.3 动脉瘤闭塞率的文献回顾分析
3.4 前循环——Willis环近端的颈内动脉
3.5 后循环
3.6 破裂和夹层动脉瘤
3.7 Willis环动脉瘤及其远端动脉瘤
3.8 小动脉瘤
3.9 结论
第4章 弹簧圈栓塞和血流导向
4.1 简介
4.2 血流导向和弹簧圈栓塞技术:效益和风险
4.3 抗血小板治疗
4.4 闭塞率:弹簧圈栓塞与血流导向治疗的比较
4.5 并发症:血流导向装置与弹簧圈栓塞的比较
4.6 成本分析
4.7 结论
第5章 适应证内使用(典型案例)
5.1 病例一:H3165540
5.2 病例二:H320588l
5.3 病例三:H3423163
5.4 结论
第6章 超适应证使用
6.1 简介
6.2 复发的动脉瘤
6.3 破裂动脉瘤
6.4 前循环远端和后循环动脉瘤
6.5 血疱样动脉瘤
6.6 颈动脉海绵窦瘘
6.7 年轻患者的血流导向装置治疗
6.8 颅外疾病
6.9 结论
第7章 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治疗
7.1 简介
7.2 患者选择
7.3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7.4 动脉瘤延迟闭塞/血管影像学结局
7.5 并发症/手术额外风险
7.6 结论
第8章 血流导向装置的药物治疗
8.1 简介
8.2 抗血小板药物
8.3 双抗血小板治疗
8.4 阿司匹林(ASA)
8.5 氯吡格雷(P1avix)
8.6 噻氯匹定
8.7 普拉格雷(Effient)
8.8 替格瑞洛(Brilinta)
8.9 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
8.10 肝素
8.11 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和持续时间
8.12 血小板功能检测
8.13 结论
第9章 现有血流导向装置概述
9.1 简介
9.2 血流导向装置
9.3 技术说明和适应证
9.4 结论
第10章 Pipelirle栓塞装置放置技术细节
10.1 简介
10.2 PED特性
10.3 术前抗血小板治疗
10.4 术中措施
10.5 放置技术
10.6 经典与柔性
10.7 避免并发症
10.8 术后病程和随访
第1 1章 Silk血流导向装置释放技术细节
11.1 简介
11.2 报道的动脉瘤闭塞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文献回顾
11.3 技术说明
11.4 支架释放后治疗
11.5 报道的局限性
11.6 结论
第12章 Surpass血流导向装置操作技术细节
12.1 血流导向装置介绍和基本概念
12.2 Surpass FD
12.3 Streamline FD输送系统
12.4 Surpass Streamline FD输送系统的准备、输送和释放
12.5 结论
第13章 血流重定向腔内装置(FRED)操作技术细节
13.1 简介
13.2 导管/微导管
13.3 装置标记和尺寸
13.4 FRED释放
13.5 重回收导丝
13.6 讨论
13.7 结论
第14章 改善血流导向效果的辅助技术
14.1 重叠FD的基本原理
14.2 弹簧图辅助栓塞的基本原理
14.3 其他辅助技术
第15章 脑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术中并发症和治疗
15.1 简介
15.2 血管内通路
15.3 血小板抑制
15.4 围术期技术相关事件和并发症
15.5 结论
第16章 术后并发症
16.1 简介
16.2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16.3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血栓性并发症
16.4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出血性并发症
16.5 结论
第17章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效果的分级评分
17.1 简介
17.2 分级评分
17.3 验证
17.4 关于评分系统的讨论
第18章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放射学影像
18.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18.2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
18.3 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血管造影
18.4 .血管腔外成像
18.5 结论
第19章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动脉瘤残余的治疗
19.1 简介
19.2 治疗失败的原因
19.3 既往治疗过的动脉瘤重新治疗
19.4 未来方向
第20章 血流导向装置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0.1 简介
20.2 体外技术
20.3 计算技术
20.4 血流导向装置的血流动力学作用
20.5 血流动力学定性反应
20.6 结论
第21章 未来发展和研究
21.1 简介
21.2 生物可吸收支架
21.3 输送系统改进
21.4 减少血栓形成
21.5 结论
索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