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上编
作家与作品
上海令高邮疯狂——汪曾祺“故里小说”别解
与“恶食者”游——汪曾祺小说怎样写“吃”
天漏,人可以不漏——评赵本夫《天漏邑》
擦亮“过去”这面镜子——读冯骥才《艺术家们》
写出“万难忍受的”“骇人的卑污”——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
“旧作”复活的理由——《这边风景》的一种读法
审视或体贴——重读王蒙《活动变人形》
千古一哭有素芳——读《创业史》札记之一
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一)——重读《白鹿原》
为鲁迅的话下一注脚(二)——重读《古船》
中国初期改革前后的编年史与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
羿光庄之蝶,海若陆菊人——贾平凹《暂坐》《废都》《山本》对读记
作家张炜的古典三书
先锋作家的童年记忆——重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空间·时代·主体·语言——论《东岸纪事》对“上海文学”的改写
难懂的袁凌
下编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民国文学”,还是“民国的敌人’的文学”?
“创作”与“议论”——反思“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的一个角度
论“权威”——关于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个设想
“重大题材”再议
二十年后的回顾——“人文精神讨论”再反思
身份转换与概念变迁——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概观
近二十年“文学沪军”一瞥
“作家论”的转变与重建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文学是借助文字来发挥语言奥妙的艺术
何必以“代”论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和批评八题议
我怎么做起“批评”来(代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