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用范围
1.1 概述
1.2 目的
1.3 适用范围
2 缩写
3 工艺介绍和设计流程
3.1 概述
3.2 生物反应池
3.3 二次沉淀池
3.4 设计流程
4 设计基础
4.1 污水负荷
4.2 污泥处理液和外来污泥的污染负荷
5 生物反应池设计
5.1 根据试验结果设计
5.2 根据经验设计
5.2.1 污泥龄要求
5.2.2 反硝化体积比计算(VD/VAT)
5.2.3 除磷
5.2.4 污泥产量的计算
5.2.5 污泥指数和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的假设
5.2.6 生物反应池容积
5.2.7 需要的回流量和周期
5.2.8 供氧
5.2.9 碱度
5.3 好氧选择池的设计
6 二次沉淀池设计
6.1 使用边界条件与出水水质
6.2 污泥指数与允许浓缩时间
6.3 回流污泥浓度
6.4 污泥回流比和二次沉淀池进水悬浮固体浓度
6.5 二次沉淀池表面负荷和污泥容积负荷
6.6 二次沉淀池表面积
6.7 二次沉淀池的深度
6.8 现有二次沉淀池的验证和校核
6.9 排泥系统的设计
6.9.1 排泥系统
6.9.2 短流污泥量与固体物质平衡
6.9.3 平流圆形二次沉淀池的排泥
6.9.4 矩形池的刮吸泥机
6.9.5 固体物质平衡校核
7 规划和运营
7.1 生物反应池
7.1.1 池体构造
7.1.2 泡沫和浮泥的收集
7.1.3 内循环泵的调控
7.1.4 非硝化处理构筑物中亚硝酸盐的形成
7.2 二次沉淀池
7.2.1 概述
7.2.2 平流式二次沉淀池
7.2.3 竖流式二次沉淀池
7.3 回流污泥
8 动态模拟
9 成本和环保效益
10 相关法规和标准
参考文献
附录 基于COD计算除碳的产泥量和耗氧量
A.1 设计基础
A.2 COD平衡
A.3 产泥量计算
A.4 耗氧量计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