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开创性的中国考古实践与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187527
  • 作      者:
    作者:胡谦盈|责编:李淼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包括成长、治学和考古研究实践简介,丰硕的创新科研成果,学术思想及其影响等内容。分别介绍作者出生地点、家庭和学历;考古研究实践历程、工作地区,调查发掘古代遗址和揭示墓地的文化内涵、分期和年代;治学风格和学养综合水平方面的情况。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文博、古代建筑、美术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师生阅读。
展开
目录
绪章 成长、治学和考古研究实践简介
第一节 家庭出身和学历
第二节 我的考古经历、科学精神及学术贡献简介
一 求学经历
二 跻身考古队列边干边学时期
三 漫长的艰苦考古历程
四 科学精神与学术贡献及著作
第一章 提出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
第一节 东庄村类型早期遗存——东庄村仰韶文化
一 遗迹
二 遗物
第二节 东庄村类型晚期遗存——碾子坡仰韶文化
一 碾子坡仰韶文化内涵
二 碾子坡仰韶文化性质、特征和年代
三 碾子坡仰韶遗址发掘的学术意义
第三节 黄河中游晋、豫、陕接壤地区的仰韶文化类型及其演化
一 仰韶文化的发现以及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性质及年代
二 仰韶文化不同类型演化顺序
第二章 提出常山下层文化
第一节 论常山下层文化
一 问题的缘由
二 常山下层文化的考古概况
三 常山下层文化的分析
四 常山下层文化的分布和年代
五 常山下层文化的源流
第二节 齐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一 齐家文化
二 常山下层文化
第三章 全面推进丰、镐周都的考古工作
第一节 丰、镐周都故址的确认和重现
一 文献记载的丰、镐二京
二 丰、镐地区的水道
三 周都丰、镐位置确认
第二节 丰、镐都址文化层的分期与年代
一 丰邑都址文化层的分期和年代
二 镐京都址文化层的分期和年代
三 丰、镐遗址先周墓葬和西周墓葬的分期和年代
第三节 丰、镐二京遗址中的宫室遗存
一 丰邑
二 镐京西周宫室遗存
附录 胡谦盈先生谈丰镐考古
第四章 迁岐以前的周人遗留及社会史复原
第一节 迁岐以前的周人遗留及社会史复原——南邻碾子坡的先周文化遗存
一 导言
二 碾子坡先周文化面貌和内涵
三 碾子坡先周遗存分期和年代
四 迁岐以前的姬周社会史复原
第二节 南郐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析
一 导言
二 关于碾子坡先周遗存文化性质的不同说法
三 两个问题的讨论
四 碾子坡先周遗存文化性质分析
第三节 碾子坡先周墓葬和西周墓葬——周人的埋葬习俗和制度
一 各类墓葬分布地点
二 先周早期墓葬、晚期墓葬和西周墓葬的特征
三 墓葬的方向和组合
第五章 开拓古代窑洞居室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献记载中的窑洞建筑
第二节 西周及以前窑洞居室的考古发现与分布地域
第三节 类型区分与典型遗构复原
第四节 各式窑洞遗构的分布、年代及其演化
第五节 三种不同类型的古文化窑洞聚落遗址
第六节 窑洞居室和村落形态源流
第六章 推进寺洼文化研究
第一节 试论寺洼文化
一 寺洼文化考古的主要情况
二 寺洼文化的分析
三 寺洼文化的分布和年代
四 寺洼文化族属推断
第二节 甘肃省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
一 埋葬习俗和制度
二 随葬器物和墓葬年代
三 文化因素分析
第三节 《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的学术意义
第七章 中国古代墓葬流行人殉的性质与年代
第一节 郭沫若论商、周人殉的基本观点
一 郭沫若论商代人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预见
二 郭仁同志提出了修正意见
三 几个具体问题的探讨
四 简短的结语
第二节 丰、镐周都西周墓葬的人殉制度和年代
余论 学术思想及其影响
第一节 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二节 考古学的真谛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和内涵
第四节 地层学和类型学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功能和范围界定
第五节 田野考古研究实践要从史学高度做工作
附录一 姬周陶鬲研究
附录二 1921~1949年中国考古学发展回顾
附录三 2015年9月16日在庆祝参加考古工作60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附录四 开创性的科学实践和成果——《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序
附录五 考古学家胡谦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社会名流》系列节目访问纪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