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弯曲河流平面形态与演变
1.2.2 弯曲河流演变的水槽实验
1.2.3 自然裁弯类型与机理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意义及章节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章节内容
第2章 弯曲河群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边界条件
2.1 冲积河群的概念与空间分布
2.2 弯曲河群的形态统计特征
2.2.1 河曲带宽度
2.2.2 牛轭湖分布
2.2.3 平均弯曲度
2.3 弯曲河群的边界条件
2.4 典型弯曲河流点滩形态特征规律
2.4.1 研究河段与研究方法
2.4.2 凸岸点滩形态特征
2.4.3 凸岸点滩沿程分布
2.4.4 凸岸点滩形态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草甸型与泥炭型弯曲河流崩岸过程与机理
3.1 草甸型二元河岸物质组成特点
3.2 草甸型弯曲河流崩岸过程及主控因素
3.2.1 草甸型河岸悬臂式崩岸力学分析
3.2.2 草甸型河岸悬臂式崩岸过程模拟
3.3 泥炭型弯曲河流崩岸过程及数值模拟
3.3.1 泥炭型弯道崩岸机制
3.3.2 模型参数选取
3.3.3 泥炭层厚度H对b的影响
3.3.4 河岸稳定性分析与崩塌形态预测
3.4 基于水文过程线的崩岸过程模拟方法
3.4.1 野外测量方法与模拟方法
3.4.2 恒定流量条件崩岸模拟结果
3.4.3 非恒定流量崩岸模拟结果
3.5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弯曲河道物质亏损量计算
3.5.1 研究区域与观测方法
3.5.2 泥沙亏损量计算方法
3.5.3 单个弯道单侧断面面积变化
3.5.4 单个弯道泥沙亏损量变化
3.5.5 连续弯道单侧断面面积变化
3.5.6 连续弯道泥沙亏损量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弯曲河流颈口裁弯过程与机理
4.1 若尔盖颈口裁弯事件及相对时间序列
4.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2 颈口裁弯事件统计分析
4.1.3 颈口裁弯事件的相对时间序列
4.2 黑河上游颈口裁弯观测与河道水动力响应
4.2.1 模型建立与初始及边界条件
4.2.2 颈口分流和平面流场
4.2.3 垂向流速变化
4.3 黑河下游颈口裁弯发生过程与触发机理
4.3.1 水文气象数据分析
4.3.2 基于ADCP流速仪观测颈口上游流场
4.3.3 河道水下地形及沿程变化
4.3.4 极端洪水过程下的崩岸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弯曲河流颈口裁弯概化水槽实验
5.1 实验条件与工况设计
5.1.1 实验水槽
5.1.2 测量系统
5.1.3 实验方法
5.1.4 实验设计
5.2 恒定流量条件下颈口裁弯实验
5.2.1 颈口裁弯过程与新河道发展
5.2.2 裁弯前后水力参数调整
5.2.3 河道形态对颈口裁弯的响应
5.3 非恒定流量条件下颈口裁弯实验
5.3.1 裁弯前颈口宽度变化
5.3.2 裁弯前颈口上下游水位差和水流功率
5.3.3 新河道演变过程
5.4 植被作用下颈口裁弯实验
5.4.1 植被作用下颈口裁弯实验准备
5.4.2 植被作用下颈口裁弯过程
5.4.3 植被作用下水位与床面形态调整
5.4.4 植被作用下河道对裁弯的响应
5.4.5 植被对裁弯的抑制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牛轭湖淤积过程与数值模拟
6.1 典型河曲带牛轭湖分布与形态特征
6.1.1 形态分类及数量
6.1.2 形态特征参数分析
6.2 牛轭湖进口段淤积过程与理论模型
6.2.1 概化模型建立
6.2.2 主要参数分析
6.2.3 理论模型验证
6.3 牛轭湖出口段淤积过程与数值模拟
6.3.1 出口段淤积过程简述
6.3.2 淤积过程数值模拟
6.3.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弯曲河流内有机碳输移规律
7.1 弯曲河流内有机碳输送
7.1.1 白河干流有机碳浓度波动与组成
7.1.2 白河干流河道颗粒态有机碳来源
7.1.3 白河干流有机碳通量
7.2 凸岸点滩有机碳沉积
7.2.1 流域尺度上沉积有机碳分布
7.2.2 点滩尺度上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
7.2.3 先锋植被对点滩有机碳分布的干扰
7.3 凹岸有机碳侵蚀
7.3.1 水文年内凹岸侵蚀情况与影响因素
7.3.2 弯道凹岸土壤有机碳含量
7.3.3 弯道河道内有机碳含量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