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云南唱本《唐王游地府》为对象,分上、下两编展开整理研究。
上编为研究篇,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云南唱本《唐王游地府》的版本与形式,介绍我们目前所搜集到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残本),云南邱文雅堂、云南鑫文书局石印本的版本特征,并分析石印本与清代刻本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在总结善书的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分析唱本《唐王游地府》所具有的善书特征,论证唱本《唐王游地府》早先曾作为善书的唱本来源。《唐王游地府》“一本多用”,曾主要以唱书的形式风行于西南地区,因此我们在第三章主要探究《唐王游地府》与云南唱书之间的关系。从内容而言,《唐王游地府》的主要故事题材就是“唐太宗人冥”,它继承了世德堂本《西游记》中的情节并有所发展,第四章便以此为中心展开,重点论述了唱本《唐王游地府》对世德堂本《西游记》的改编。另外,我们注意到彝族毕摩文献《唐王游地府》对唱本《唐王游地府》进行了相应的改编,设置了具有彝族特色的人物形象,添加了不少故事细节,突出了劝善的内容,故而第五章以此为观照点,研究彝文《唐王游地府》与汉文唱本《唐王游地府》之间的关系,分析彝族文学和汉族文学之间的交流交融。最后,唱本《唐王游地府》作为民间流行的曲艺,里面明显宣扬因果报应、地狱思想,这是中国古代“地狱观念”发展的产物,是佛教“地狱思想”对中国古代民间俗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表现,故第六章对此有所涉及。 下编为整理篇,选择1935年云南邱文雅堂石印本《唐王游地府》为底本,参之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残本)和鑫文书局发行的本子进行校注整理,以期为《唐王游地府》的研究提供一个准确的文学底本,为学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便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