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明海流域的自然和文化
1.1 自然环境
1.1.1 地形、地质
1.1.2 气候
1.1.3 植被
1.1.4 土地利用
1.2 社会环境
1.2.1 人口变化
1.2.2 产业结构
1.2.3 围海造田
1.2.4 河道上的建筑物
1.2.5 港湾
1.2.6 沿岸地区的建筑物
1.2.7 海域利用
1.2.8 经济环境
1.3 文化/历史
1.3.1 围海造田的历史
1.3.2 流传于有明海流域的信仰和祭神仪式、祭祀活动
1.3.3 祭神仪式/祭祀活动相关的传统艺能
文献
第2章 有明海的环境和水产业
2.1 日本的封闭性海域和有明海
2.2 潮汐振幅的变化
2.2.1 有明海出现日本最大潮差的原因
2.2.2 潮汐振幅的长期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2.3 谏早湾围海造田活动引发潮汐变化
2.3 潮流的变化
2.3.1 对有关潮流情况的研究
2.3.2 属于潮流速度降低海域的有明海
2.3.3 谏早湾围海造田活动引发的潮流变化
2.3.4 谏早湾口的潮流特性
2.3.5 潮间带的物理功能和有明海海湾深处及谏早湾内的物理环境
2.4 水质/水温的变化
2.4.1 水温/盐度
2.4.2 悬浮物
2.4.3 营养盐
2.5 底质的变化
2.5.1 底质的调查史
2.5.2 底质的分布特性
2.5.3 地形/底质的常年变化
2.5.4 水质、底质环境的变迁
2.5.5 对于海水循环/底质分布采取的新措施
2.5.6 重金属和化学物质
2.6 贫氧水团
2.7 赤潮
2.7.1 中肋骨条藻赤潮
2.7.2 血红哈卡藻赤潮
2.7.3 褐胞藻赤潮
2.8 有明海的水产业
2.8.1 生产基础的变迁
2.8.2 海洋渔业的变迁
文献
第3章 有明海修复构想
3.1 修复目标及修复指标的构想
3.2 制订修复计划的方法
3.3 社会经济环境修复方法
第4章 有明海环境解析
4.1 流入有明海的物质
4.1.1 来自陆源的污染
4.1.2 来自地下水的负荷
4.2 有明海生物栖息模型
4.2.1 模型的整体结构
4.2.2 流域径流模型
4.2.3 水动力子模型
4.2.4 悬浮物输送子模型
4.2.5 水质-底质-底栖生物子模型
4.2.6 潮间带模型
4.2.7 指示种评价模型(生活史模型)
4.2.8 模拟实验方法
4.2.9 与指示种评价模型的结合方法
4.2.10 模拟实验结果
文献
第5章 有明海生态修复技术及其评估
5.1 技术体系
5.1.1 前言
5.1.2 流域改善
5.1.3 潮流改善
5.1.4 水质改善
5.1.5 底质改善
5.1.6 环绕堤所带来的浅海域底质修复
5.1.7 岸线修复
5.1.8 利用生物清除系统内营养盐的效果
5.1.9 有害赤潮的控制
5.2 改善技术的评估
5.2.1 基于生物栖息模型的修复技术评估方法
5.2.2 计算条件设定
5.2.3 低级生态系统模型对修复技术的预测结果
5.2.4 应用指示种评估模型对修复技术的预测结果
5.2.5 以有明海修复为目标的系统性措施
文献
第6章 有明海生态修复策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1 调查、分析、研究体制
6.2 技术策略和评估
6.3 社会性策略和评估
6.4 今后的活动计划
结束语
鸣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