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航道承载力内涵及影响因素体系
1.3.2 航道承载力互适机理分析
1.3.3 航道承载力评价体系构建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成果
1.6 研究创新点:多功能耦合的航道承载力评价体系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航道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相关研究
2.2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1 资源承栽力影响因素
2.2.2 船舶尺度影响因素
2.2.3 航道尺度影响因素
2.2.4 航道通过能力影响因素
2.3 航道承载力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2.3.1 资源承栽力评价指标
2.3.2 船舶尺度评价指标
2.3.3 航道尺度评价指标
2.3.4 航道通过能力评价指标
2.4 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相关研究
2.4.1 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2.4.2 协同模型
2.5 文献研究评述
2.5.1 研究现状评述
2.5.2 亟待解决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道承载力内涵及特征
3.1 航道承载力概念
3.1.1 相关理论基础
3.1.2 相关概念解析
3.1.3 航道承载力定义
3.2 航道承载力内涵
3.2.1 多因素影响
3.2.2 多目标协同
3.2.3 可开发最大航道尺度
3.2.4 航道承载力与航道通过能力辨析
3.2.5 航道与河流多功能利用、生态用水间的关系解析
3.3 航道承载力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4.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体系层次划分
4.2 航道供给层影响因素分析
4.2.1 供给层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4.2.2 供给层主要影响因素
4.3 航道需求层影响因素分析
4.3.1 需求层因素层次划分
4.3.2 需求层主要影响因素
4.4 航道开发能力层影响因素分析
4.4.1 开发层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4.4.2 开发层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
5.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性理论基础
5.1.1 基于协同论的互适发展
5.1.2 基于博弈论的互适发展
5.1.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互适发展
5.1.4 基于突变理论的互适发展
5.2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的互适性内涵
5.3 多目标协同下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机理
5.3.1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多目标互适发展规律
5.3.2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互适发展过程
5.3.3 航道承载力影响因素协同互适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航道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6.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解析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2 评价指标解析
6.3 评价模型及确权方法的选用
6.3.1 确权方法选取
6.3.2 评价模型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可开发最大航道尺度协同评价方法
7.1 可开发最大航道尺度协同评价模块
7.1.1 航道承载力中“可开发最大航道尺度”的确定
7.1.2 航道承载力可提升潜力的机制
7.2 航道尺度提升方案设计
7.2.1 自然禀赋条件下的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7.2.2 经济与航运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7.2.3 水资源配置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7.2.4 生态目标下最大航道尺度子模块计算方法
7.2.5 航道尺度提升方案提出
7.2.6 航道尺度提升方案防洪影响验证
7.3 航道尺度协同调控方法
7.3.1 两阶段调控思路
7.3.2 协同调控计算模块构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长江黄金航道承载力评价算例
8.1 AE航段航道现状分析
8.2 评价指标计算
8.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8.4 评价结果分析
8.4.1 AE航段航道承栽力互适协同度计算结果
8.4.2 AE航段航道承载力评价结果
8.4.3 AE航段航道承载力水平分析
8.5 多目标协同下AE航段可开发最大航道尺度计算结果
8.5.1 子目标模块计算
8.5.2 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块计算结果
8.6 对策及建议
8.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