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常提常新,并且不断发展着的学术命题。本论题所谓的“社会启蒙”,主要指在百余年以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社会制度到文化意识等层面对现代性的追求与建构。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相较个体启蒙而言,社会启蒙侧重于社会关系的层面,即更加重视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的深入考察。相较感性启蒙而言,社会启蒙问题更加侧重于理性启蒙层面的探究。而介于八十年代与新世纪之交的九十年代文学,一直以来被贴上了“消费文学”以及“多元文学”的标签,尽管这种概括反映了九十年代文学主潮,由八十年代的“共名”转向“无名”的某种特点。尤其是在九十年代转型的文化语境之下,启蒙及其相关命题似乎遭遇了“新儒学”“新左派”“后现代”以及“后殖民”等思想理论的解构与挑战。然而,这种将西方理论强行移植并且忽略启蒙本土语境的做法,也使得反启蒙的观点和论调本身经不起严格的论证与推敲。而当我们再次重返九十年代的文学现场,尽管有部分作家及其作品受到了消费文化的腐蚀或商业文化的袭扰,但仍然有一批作家自始至终都未曾放弃过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通过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和梳理,拟研究论文的主体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该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重难点进行充分的论证与思考,以便为论题研究的开展奠定学理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