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肖朗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思路与史料
第一章 初露头角:留美学生与“学衡派”的发轫
一 “学衡派”成员与传统人文教育
二 留美学生与“两种文化”
三 梅光迪、吴宓等人在哈佛大学
第二章 风云际会:“学衡派”与东南大学
一 东南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大学教育格局
二 《学衡》的创刊与“学衡派”的教育主张
三 “学衡派”与东南大学的人文教育
四 东南大学风潮与“学衡派”的困境
第三章 群英散落:“学衡派”的分流与重组
一 “学衡派”与东北大学
二 吴宓与清华大学
三 中央大学与“学衡派”的重组
第四章 东山再起:“学衡派”与浙江大学
一 “学衡派”的阵地转移及其动因
二 “学衡派”与浙江大学的人文教育
三 “学衡派”与抗战后方学术圈
第五章 别求新声:胡先辅与中正大学
一 中正大学的创办与胡先辅的上任
二 文化与政治之间:胡先辅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三 “《民国日报》事件”与胡先骑的办学困境
第六章 曲终人散:“学衡派”的谢幕
一 萧墙之内:“学衡派”的隐忧
二 梅光迪病逝与“学衡派”的再度分裂
三 “学衡派”与武汉大学
结语
一 “学衡派”的人文教育理念剖析
二 “学衡派”与中西人文教育传统
三 “学衡派”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政治——文化语境
四 “学衡派”的教育成就与局限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