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言据性与语篇类型
0.00     定价 ¥ 46.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331103
  • 作      者:
    作者:杨林秀|责编:聂海鸿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言据性与语篇类型》是首个系统研究言据性与语篇类型的成果。该著作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了学术语篇、广告语篇和新闻语篇中的言据性使用特点。研究根据每个语篇类型的语类特点制定了每种语类研究的重心,如学术语篇中的言据性考察了学科因素,语类结构因素以及语言和文化因素对言据性选择的制约作用;广告语篇则是另辟新径,从多模态的视角考察多模态语篇中言据性的表征模式,以及模态之间如何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广告语篇的劝说目的;新闻语篇则没有从批评话语分析出发去研究言据性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而是从积极话语分析视角考察了言据性在构建中国梦和和谐社会中的而作用,突出了言据性在语篇中的构建作用。
展开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言据性:语义范畴还是语法范畴
1.2 言据性的语篇类型研究
1.3 语料与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言据性研究
2.1 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2.2 言据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2.3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言据性研究的适用性
2.3.1 作为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语言
2.3.2 “系统”的思想
2.3.3 三大元功能
2.3.4 层次和体现
2.3.5 及物性与言据性
2.3.6 情态系统与言据性
2.3.7 语法隐喻与言据性
2.3.8 语类与言据性
2.3.9 评价系统与言据性
2.4 元话语与言据性
2.5 多模态与言据性
2.6 小结
第三章 言据性的分类及语义体现方式
3.1 言据性的分类
3.1.1 以往言据性的分类
3.1.2 本研究言据性的分类
3.2 言据性的词汇语法体现
3.2.1 语料中据素的识别
3.2.2 言据性的词汇语法体现
3.3 言据性的多模态体现方式
3.4 小结
第四章 学术论文中的言据性
4.1 言据性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和分布模式
4.2 英汉学术论文中的言据性异同
4.2.1 英汉学术论文中言据性的整体分布特点
4.2.2 转述言据动词在英汉学术论文中的差异
4.21 3推断言据性在英汉学术论文中的差异
4.2.4 英汉学术论文中的言据性异同小结
4.3 学术论文中言据性的学科差异
4.3.1 不同学科学术论文中言据性的整体分布特征
4.3.2 转述言据性在学术论文中的学科差异
4.3.3 推断言据性在学术论文中的学科差异
4.3.4 小结
4.4 言据性与学术论文语类结构的双向制约
4.4.1 学术论文的语类结构
4.4.2 言据性和学术论文语类结构的制约关系
4.5 言据性在学术论文中的评价功能
4.5.1 转述言据性的评价功能
4.5.2 言据性与情态责任
4.6 言据性在学术论文中的对话性功能
4.6.1 言据性与对话扩展
4.6.2 言据性与对话收缩
4.7 言据性在学术论文中的元话语功能
4.7.1 言据性的“引导式”元话语功能
4.7.2 言据性与互动元话语
4.8 言据性在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功能
4.8.1 言据性与作者的可信度
4.8.2 言据性与作者权威性和亲和力的平衡
4.8.3 言据性与作者的尊重和责任
第五章 新闻语篇中言据性的积极话语分析
5.1 语篇的积极话语分析
5.2 《中国梦》新闻语篇中言据性的分布模式和频率
5.2.1 言据性在《中国梦》新闻语篇中的词汇语法体现形式
5.2.2 言据性在《中国梦))新闻语篇中的分布模式
5.3 言据性与“中国梦”内涵的构建
5.3.1 何为“中国梦”的内涵
5.3.2 言据性类型与“中国梦”的内涵
5.3.3 信息源与“中国梦”的内涵
5.4 小结
第六章 电视商业广告语篇中言据性的多模态表征
6.1 多模态电视商业广告语篇
6.2 言据性多模态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3 转述言据性在电视商业广告语篇中的多模态表征
6.3.1 转述言据性的视觉模态表征
6.3.2 转述言据性的听觉模态表征
6.4 转述言据性在商业电视广告语篇中的模态协同
6.4.1 模态协同分析框架
6.4.2 模态协同关系分布
6.4.3 互补关系
6.4.4 非互补关系
6.5 信息源与电视商业广告语篇的劝说目的
6.5.1 转述言据性的信息源
6.5.2 转述言据性信息源的分布
6.5.3 转述言据性的信息源与电视商业广告语篇的劝说目的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