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绪论
1.1 黄土高原地区“植物-民居”协同发展的机遇
1.2 本书研究的视角
1.3 既往研究及评析
1.3.1 民居研究
1.3.2 民居院落种植研究
1.3.3 植物与建筑关系研究
1.3.4 总结与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类型化方法与典型化方法
1.4.2 综合理论分析方法
1.4.3 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方法
1.5 核心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核心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种植类型、区划及频度
2.1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条件
2.1.1 水系
2.1.2 气候
2.1.3 地形
2.1.4 植被
2.1.5 土壤
2.2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的种植类型
2.2.1 黄土高原生物气候分区
2.2.2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种植资源
2.2.3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种植现状
2.3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常用树种区划
2.3.1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常用植物区划原则
2.3.2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常用植物区划结果
2.3.3 不同分区的民居院落常用植物选择
2.4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常用植物的应用频度
2.4.1 频度的概念
2.4.2 频度测定方法
2.4.3 民居院落常用植物应用频度
2.5 小结
3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种植习惯、规律及动因
3.1 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特征
3.1.1 聚落形态特征
3.1.2 聚落文化特征
3.1.3 聚落经济特征
3.1.4 聚落生态特征
3.2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空间环境
3.2.1 建设用地及住宅建筑形式
3.2.2 院落形式
3.2.3 院落空间分级
3.2.4 院落类型
3.3 民居院落种植习惯
3.3.1 习惯一:经济价值观
3.3.2 习惯二:文化价值观
3.3.3 习惯三:观赏价值观
3.3.4 习惯四:环境价值观
3.4 影响民居院落种植习惯的主要因素
3.4.1 外部生态环境
3.4.2 社会经济等外部因素
3.4.3 家庭经济特征
3.4.4 典型村落案例研究
3.5 小结
4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生活模式及气候种植需求
4.1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4.1.1 户外活动的类型
4.1.2 户外活动发生的条件
4.1.3 住宅区户外活动的发生条件
4.2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生活模式
4.2.1 生活起居模式——自发性、社会性活动
4.2.2 生活服务模式——必要性、自发性活动
4.2.3 生产辅助模式——必要性活动
4.3 黄土高原民居院落微气候改善的植物种植策略
4.3.1 种植需求——现场测试
4.3.2 种植技术——软件模拟
4.3.3 院落空间植物种植指南
4.4 黄土高原民居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植物遮阳策略
4.4.1 种植需求——现场测试
4.4.2 种植技术——软件模拟
4.4.3 民居环境遮阴树种植指南
4.4.4 民居常见遮阴树的遮阴效果测定
4.5 小结
5 黄土高原典型植物生长习性及其院落生活适应性支撑技术
5.1 植物生长习性
5.1.1 植物生长习性的概念
5.1.2 植物生长习性的影响因子
5.2 黄土高原典型植物生长习性
5.2.1 黄土高原典型研究区域的生态因子概述
5.2.2 黄土高原典型研究区域植物生长习性分析
5.3 黄土高原植物对民居院落的适应性
5.3.1 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
5.3.2 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5.3.3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5.4 小结
6 黄土高原“植物-民居”生态共生模式
6.1 植物与民居生态共生模式形成的约束条件
6.1.1 村庄空间形态
6.1.2 院落空间环境
6.1.3 经济技术水平及使用者的意识
6.2 模式一:民居建筑周边环境种植
6.2.1 遮阴树与民居的生态共生
6.2.2 低矮植物与民居的生态共生
6.3 模式二:民居建筑本体种植
6.3.1 民居建筑墙体种植
6.3.2 民居建筑屋顶种植
6.4 模式三:植物作为新型绿色建材
6.5 小结
7 黄土高原“植物-民居”协同营造方法与实践应用
7.1 民居院落植物营造
7.1.1 院落植物营造
7.1.2 扩大院落植物营造
7.1.3 院落组团植物营造
7.1.4 建筑本体植物营造
7.2 民居院落植物优化布局模式
7.2.1 优化布局的目标
7.2.2 优化布局的模式
7.3 黄土高原“植物-民居”协同营造体系构建
7.3.1 体系构建的目标
7.3.2 体系构建的依据
7.3.3 体系构建的结果
7.4 黄土高原“植物-民居”协同营造方法
7.4.1 先“民居”后“植物”类型
7.4.2 植物与民居“一体化”设计类型
7.5 实践应用
7.5.1 大石头村区位
7.5.2 大石头村聚落特征
7.5.3 大石头村院落空间环境
7.5.4 大石头村民居环境种植优化策略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