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本有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从“社会学的春天”谈起
一 九年回顾与评估
二 必须触及社会学发展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
三 唯有自主创新才能迎来“社会学的春天”
四 唯有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才能有重大的自主创新
五 建议
中国社会学源流辨
一 关于“社会学”学科性质与现代性的关系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社会学”的疑问
三 关于“中国社会学”之“源”
四 关于“中国社会学”之“流”
五 两条路径,两种结果
中国本来就有社会学——2015年11月15日在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生活方式讨论会”上的讲话
一 可喜的转变
二 深刻的反思
三 一个焦点
四 一个假说
五 一个关键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2015年11月27日在山东大学的讲座录音整理加工稿(摘要)
一 山东文化的三大贡献
二 转移文化场景重新调整思路
三 运用中国思维方式看待学科起源问题
四 思维方式问题背后是文化自觉问题
五 文化自觉问题背后是国运问题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主轴
一 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含义的思考
二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主轴应是中国社会学起源和发展史
三 “中国社会思想史”要重新定位
文化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研究
一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二 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思想史被边缘化的问题
三 增强文化自觉是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必要前提
Ⅱ 群学概念体系
群学精义和基础性概念
一 “群”的属性
二 “群”的辨正
三 “群学”的要旨
四 荀子“群学”的命题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一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
二 怎样对待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
三 怎样探寻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史海拾贝——中国社会学概念体系的历史资源
一 中国社会学起源问题的根本性
二 以本土概念体系确证中国社会学
三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基础性概念
四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五 研究中国社会学概念体系对于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的重要意义
六 结语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后记
华夏品位的社会学
一 017年5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的演讲
一 历史基础
二 关于“群学”
三 史海拾贝
四 概念体系
五 结语
Ⅲ 群学命题体系
论群学复兴——从严复“心结”说起
一 群学正名
二 群学要义
三 群学特质
四 群学新命
论群学元典——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的第一个版本
引言
第一 节“一线四层”:群学元典的基本格局
第二 节环环嵌套:群学命题体系的原本结构
第三 节整合一贯通:群学命题体系的演进逻辑
结语
欲兴其学先正其史——略谈中国社会学史研究
一 为什么要重新书写中国社会学史
二 关于“群学”与“社会学”
三 为什么要重视命题演进史
四 群学命题体系的学术价值
关于群学创立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 为祭酒——稷下学宫与群学孕育
一 关于稷下学宫
二 荀子与稷下学宫
身劳而心安
一 “身劳而心安”的提出
二 提出“身劳而心安”的社会背景
三 “身劳而心安”的含义
四 “身劳而心安”的价值
Ⅳ 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信
从社会学中国化到中国社会学普遍化
一 社会学中国化孕育中国社会学普遍化
二 “中国社会学普遍化”的必要性
三 “中国社会学普遍化”的可行性
致传统文化与两岸社会建设研讨会的贺信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建系3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2017年12月23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研究
智库主办的“新时代国家治理高端论坛”上的发言(2018年1月7日)
开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学源流问题”的大讨论——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京津冀社会学春节团拜会上的发言(2018年1月20日)
传统孝文化的古今贯通
一 以史为师
二 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进
三 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接口
四 结语:传统孝文化的古今贯通机制
“社会学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学的灵魂——在“新时代创新社会发展之路——改革开放40年
中国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暨费孝通乡村发展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2018年12月16日)
上要对得起祖宗 下要对得起子孙——2019年1月26日在《中国社会学史》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卷提纲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
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路径
一 一个学科的话语体系是历史积累的结果
二 历史积累的时间越长,话语体系越丰富、越成熟
三 经过长期历史过程磨砺和选择的概念和命题,其生命力一定是更强的
四 结语
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建议——2019年1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