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编纂的方言文献为对象,主要有传教士文献(如读本、词典、圣经本)、通俗文学文献(如小说、戏文、戏曲)、地方志、韵书等,研究方言文献文字使用情况。第一章为绪论,第六章为结语,第二至五章主要从字际关系、字词关系、特殊文字现象三个方面展开。字际关系部分从文字的形、音、义入手梳理了方言文字与其他方言文字、古代汉语文字、普通话文字间的关系。字词关系部分从字词互动的视角考察了方言词、外来词的用字情况,方言词部分梳理了方言词语中的一词多形、同形异词现象,通过词形变化系联了在不同方言区使用的同一词语,关注词语在不同方言间、方言和通语间的转换;外来词部分考察了音译词、意译词词形的多样性及用字特点,在此基础上考证了“甲万”“牛排”“摝”等方言中不被认识的外来词。特殊文字现象部分分析了粤方言“口”旁自造字、19世纪客家文献《启蒙浅学》中反切字的形成原因及性质,同时列举了方言中的特殊用字现象如“手表”义写为“鏢”“標”及“盅”对“鐘”的更替现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