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认知抑制与高效率学习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14343
  • 作      者:
    白学军,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实现高效率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就是提高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本书探讨了反应抑制等与高效率学习的关系,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认知抑制与情绪的关系。

展开
内容介绍
实现高效率学习是解决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举措。学习效率不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而且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抑制是指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无关分心信息的抑制,从而确保更多认知资源投入到当前认知活动之中。因此,认知抑制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认知抑制与高效率学习》探讨了认知抑制与高效率学习的关系,系统总结反应抑制与高效率学习、有意遗忘与高效率学习、返回抑制与高效率学习、价值驱动注意捕获与高效率学习、提取诱发遗忘与高效率学习、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认知抑制与情绪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理论和研究结果。
展开
精彩书评
实现高效率学习
的重要心理机制就是提高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本书探讨了反应抑制等与高效率学习的关系,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认知抑制与情绪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认知抑制与高学习效率概述
  第一节 认知抑制的本质
  一、多学科视角下的抑制
  (一)生理学视野下的抑制
  1. 对抑制本质的认识
  抑制问题是现代生理学中*重要也是*困难的问题之一。与兴奋一样,抑制是一个重要的神经过程,它和兴奋过程同时保证神经和整个机体的正常活动。从这一点来看,对抑制的研究和认识将直接影响我们对神经活动的认识。
  在生理学史上,对抑制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杨世荣,1961)。 1845年,韦伯( Weber)发现迷走神经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这一发现引起了生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1862年,谢切诺夫( Sechenov)发现神经中枢的抑制现象之后,维金斯基(Wedensky)和谢灵顿( Sherrington)先后发现了脊髓中的交互抑制现象。另外,巴甫洛夫(Pavlov)对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解释了睡眠、催眠的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生理心理学中的抑制有两个特点:①抑制是不疲劳。抑制发生的速度很快且迅速,而疲劳则需要在长期活动时才会发生。②抑制过程和兴奋过程是统一的。
  2. 维金斯基学派的抑制观
  维金斯基学派以蛙的神经肌肉作为标本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维金斯基证实了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统一的,可以相互转换,并指出神经对于活动器官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影响取决于对神经所给予的刺激强度和频率,以及被调节器官原来所处的机能状态。
  关于抑制过程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维金斯基认为,在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上,兴奋波的持续时间是不同的。组织的机能灵活性越大,兴奋波持续时间越短,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导的兴奋波就越多,前后的冲动不发生冲击和冲突。反之,组织的机能灵活性越小,兴奋波持续时间越长,单位时间内所呈现的兴奋波就越少,这些兴奋波的冲击越快,则兴奋节律发生改变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依据此观点,抑制是迅速的、相继而来的兴奋波相互冲突的结果,如果刺激越强且越频繁,以及组织的机能灵活性越小,则其抑制发生就越快。
  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在不同的神经结构上的转换速度和特点是不同的。维金斯基不否认有不同的神经存在。不同的神经对于各种刺激的生理效应也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于活动器官主要给予抑制性影响,另一些刺激则主要对活动器官给予兴奋性影响。然而,维金斯基否认兴奋与抑制间的绝对对立,他认为脑兴奋与抑制的区别在于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机能灵活性,各种刺激对于兴奋系统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特殊的。维金斯基主张从兴奋和抑制是统一的原则出发,把抑制视为兴奋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抑制是特殊的兴奋,是兴奋的变式。
  3. 巴甫洛夫学派的抑制观
  巴甫洛夫(Pavlov,1923)依据自己对高级神经活动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资料提出了以下观点。
  (1)兴奋是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而抑制是大脑处于非活跃状态
  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相配合。如果大脑在大部分时间处于抑制,人就睡觉了;如果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人可能会发疯。人在学习时,学习的内容会引起大脑兴奋,而相应地,其他大脑皮层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否则就学不会。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脑的兴奋是很重要的,同时大脑的抑制也很重要。
  (2)在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可以相互转化
  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间长了就会转为抑制;同时,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时间长了也会转为兴奋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继时诱导。神经细胞不能活动太长时间,它兴奋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抑制,这一现象被称为超限抑制。超限抑制可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竭,因此这一现象又被称为保护性抑制。*为经典的例子就是,去游泳池游泳时,刚一下水觉得水特别冷,过一阵就不再感觉水冷了。原因就是与人的冷觉相关的神经长时间兴奋后转入抑制,从而使人不再感觉到冷。还有一个现象也是保护性抑制的具体表现,当人们从电影院里出来后,一开始眼睛几乎看不到东西,过一阵,人逐渐能够看清楚许多东西,这主要是因为与视觉有关的神经细胞在亮处抑制时间过长而提高了兴奋性。
  (3)外抑制和内抑制
  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兴奋,其邻近的部位就会受到抑制,这一现象被称为外抑制或负诱导。这一现象是巴甫洛夫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推出来的。其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先用灯光与食物相结合建立起条件反射,灯光一亮,狗就分泌唾液。但当狗分泌唾液时,如果铃响了,狗就不再分泌唾液。基于此,巴甫洛夫提出是听觉中枢的兴奋抑制了视觉中枢的兴奋。
  与负诱导相对的是正诱导,例如,当人把眼睛闭上时,可以使自己对某个声音听得更清晰,这就是视觉中枢的抑制提高了听觉中枢的兴奋。内抑制是由不强化而产生的抑制。之所以称其为内抑制,是因为它不是由别的部分的兴奋引起的。巴甫洛夫提出的消退、延缓和分化都属于内抑制。
  1)消退,指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如果此条件反射长期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典型的例子是,以狗为被试,让狗产生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如果以后只给狗呈现铃声而不再给肉,经过几次,狗就不再分泌唾液了。换言之,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后,如果不去强化它,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消退并不是消极地消失,因为它还会自然恢复。
  2)延缓,指如果条件刺激作用两分钟后才给狗吃肉,也可以训练狗,把它的反应延迟进行下去。例如,延迟一分半钟才会分泌唾液,且在延缓期内不分泌唾液。
  3)分化,指个体只对特定的刺激因为被强化而做出反应。例如,使用两个频率很近的声音,让狗对其形成条件反射,一开始,狗会对呈现的两个刺激都分泌唾液;随着实验的进行,实验者只对其中一个特定的声音刺激进行强化,不对另一个声音刺激进行强化,因另一个类似刺激得不到强化,所以狗就只在特定的声音刺激呈现后才分泌唾液。
  内抑制与超限抑制的不同之处是,超限抑制是先天的,而内抑制是后天形成的,但是从其所起的保护作用来说,它们都是一样的。
  张述祖和沈德立( 1987)认为,苏联心理学界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认为在巴甫洛夫的看法中,内抑制是兴奋过程发展的结果。其关键就在于过度的兴奋可以引起保护性抑制,即超限抑制。因此,可以设想消退抑制也是一种超限抑制,因为持续时间过长而得不到强化的兴奋,由于积累作用,在引进保护性抑制上等于强度过大的兴奋。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条件刺激作用完毕时,兴奋的积累使条件反应量增加,如果不强化,条件反应量仍然继续增加一段时间,然后急剧减少。这是因为相应的神经细胞由于长时间兴奋而接近于耗竭,引起超限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别的刺激与这种抑制状态同时存在,则这种刺激即可按暂时神经联系规律而成为抑制性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抑制不是消极的无反应状态,而是积极的不反应状态,因为抑制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解除,即由于持续作用而不复引起反应的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又变得能够引起反应。无中不能生有,可见在抑制状态下反应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抑制状态下的不做反应其实也是一种反应。人们把兴奋状态之下的反应称为阳性反应,把抑制状态之下的反应称为阴性反应。
  4.抑制产生的生化机制
  在抑制状态下,大脑内的物质代谢与分解过程会减缓,三磷酸腺苷及糖原含量增加,但它们的更新速度降低,氨含量减少,蛋白质、核糖核酸和磷脂的更新速度降低,乙酰胆碱的含量增加。在兴奋状态,这些生化过程的改变是相反的。由兴奋过程转变而成的抑制过程较慢,可能是由于:①神经细胞缺氧或缺糖时,神经细胞的活动受到限制而转入抑制;②神经细胞在活动过程中的代谢产生如乳酸、氨、丙酮酸、组胺、色胺等的积聚,其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神经细胞的呼吸或物质代谢,改变了细胞周围的环境,而使神经细胞的活动降低,结果转入抑制。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视野下的抑制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Freud)提出,人的心理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所组成的。在其人格理论中,主张人格由超我、自我和本我组成。它们与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大致是:超我与意识相对应;自我与前意识相对应;本我与无意识相对应。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外在世界的矛盾所导致的心理紧张,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解决这些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而采取的措施,抑制是个体*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及其种类
  焦虑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特点包括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严重的焦虑还会伴随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无意识的性冲动是焦虑产生的根源,后来他又提出自我是焦虑的根源,焦虑是自我发出的信号。当自我知觉到真实的或潜在的危险时,就向个体内部的防御机制组织发出警告,自我防御机制收到信号后就开始动员和行动,从而使自我能够预防精神创伤和严重的精神无能状态,帮助个体脱离危险。
  根据焦虑的来源不同,弗洛伊德提出有三种焦虑,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指环境中存在真实的危险而引起的焦虑;神经性焦虑是指自我害怕因不能控制本我而导致不良后果时产生的焦虑;道德性焦虑是指个体的行为违反超我中内化的价值时体验到的焦虑。
  2.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其在无意识中发生作用,个体通常意识不到;第二,其作用在于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不仅可以作用于焦虑,也可以作用于心理冲突和内在挫折,具有维护正常心理健康的功能;第三,大多数时候,它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实现作用。
  3.抑制
  抑制或压抑是个体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所谓抑制,指把意识无法接受的欲望、冲动、意念、情感和记忆等压抑在无意识之中,排除于意识之外。抑制是所有防御机制的基础和*基本的方法。
  抑制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①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有选择地把某些能导致痛苦或紧张的思想观念从意识中删除;②被压抑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消失,而是储存在无意识之中,如果伴随被压抑的内容的消极情绪体验消失,则这些思想观念还可以重返意识领域。
  抑制有两种类型:①原始的抑制,指阻止具有威胁性的内容进入意识,换言之,在个体尚没有意识到某些内容之前,这些内容就已经被驱赶到无意识领域;②真正的抑制,指强迫某种危险的知觉、记忆等进入无意识而不再被意识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用弗洛伊德的上述观点解释一种特殊的健忘症( amnesia)(卡萝尔 韦德,卡萝尔 塔佛瑞斯, 2006)。健忘症是指丧失了对个人而言重要的信息(往往是痛苦事件)的记忆。健忘症往往由机体条件如大脑疾病或大脑受损导致,并且通常是暂时性的。然而,对于心因性健忘症来说,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如需要回避窘迫感、内疚感、羞耻感、失望感或情感冲击等。心因性健忘症在突然事件之后立即发生,包括严重的记忆丧失和个体同一性的丧失,并经常在几周后突然康复。尽管电影和小说中经常描述这种健忘症,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症状很罕见。心理学家普遍接受心因性健忘症的观念,然而,对于创伤性健忘症存在较大的争议。创伤性健忘症会涉及对存在于多年前的特定创伤性事件的遗忘,但不包括丧失个体同一性。创伤性记忆通常不受记忆歪曲和虚构过程的影响;当记忆恢复的时候,它可能非常精确。创伤性健忘症的概念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大脑通过抑制或压抑机制,即强迫自己将危险性或烦扰性信息推进无意识中,来保护自己免受令人讨厌和苦恼记忆的伤害。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抑制
  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抑制这一概念是非常流行和普遍的。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Wundt)等就曾用抑制(或干扰)概念用来解释学习和遗忘。
  1894年,德国心理学家缪勒( Muller)和舒曼( Shumann)开展记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后学习的项目词单会干扰先学习的项目词单。缪勒解释此现象是由注意过程不同导致的。然而,冯特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当需要个体同时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认知抑制与高学习效率概述 1
第一节 认知抑制的本质 1
第二节 认知抑制的理论 12
第三节 与高效率学习有关的认知抑制效应 20
第二章 反应抑制与高效率学习 31
第一节 反应抑制概述 31
第二节 反应抑制的研究范式与理论 45
第三节 反应抑制与学习效率的研究 57
第三章 有意遗忘与高效率学习 64
第一节 有意遗忘概述 64
第二节 有意遗忘的理论 73
第三节 有意遗忘与个体的高效率学习 81
第四章 返回抑制与高效率学习 95
第一节 返回抑制概述 95
第二节 返回抑制的研究进展 102
第三节 返回抑制与高效率学习关系 110
第五章 价值驱动注意捕获与高效率学习 126
第一节 价值驱动注意捕获概述 126
第二节 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研究进展 136
第三节 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群体差异 150
第六章 提取诱发遗忘与高效率学习 156
第一节 提取诱发遗忘概述 156
第二节 提取诱发遗忘的相关理论 171
第三节 不同条件下的提取诱发遗忘与高效率学习 178
第七章 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 187
第一节 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概述 187
第二节 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 研究范式和理论 191
第三节 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197
第八章 认知抑制与情绪 210
第一节 认知抑制与情绪概述 210
第二节 认知抑制与情绪关系的研究范式 219
第三节 认知抑制、情绪与高效率学习 225
参考文献 230
彩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