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传统的张力——对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模式的反思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龚自珍的经世思想与近代文化传统
一、“抱小”与“追大”——龚自珍对汉学、宋学的批判与继承
二、“虫鱼学”与“卖饼家”——今文、古文经学在龚自珍思想中的位置
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四、“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五、文化传统的复杂性
第二章 “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可分”——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
一、思想来源
二、现实表现
三、理学经世与倡导洋务
第三章 “经世致用”与“中体西用”——张之洞对儒学的调适和锢蔽
一、“经世致用”的双重意蕴
二、“中体西用”的矛盾内涵
三、对张之洞文化思想的检讨
第四章 “发明圣制,探讨微言”——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
一、学术渊源
二、新学要理
三、旧学新解
四、纳儒入教
第五章 “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
一、儒学与变法
二、儒学与新民
三、儒学的普适性
第六章 “统新故而视其通”——西学家严复的儒学观
一、从儒学视角看严复思想的演进历程
二、严复从未对儒学进行过全部肯定或否定
三、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的方法多样化
第七章 “用国粹激动种性”——章太炎与儒家思想的近代转换
一、儒学与维新、革命
二、儒家道德的批判、继承与转化
三、驳建立孔教议
四、“六经皆史”与学术转型
第八章 “古人之思想足资今人学问”——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
一、从华夏中心主义到文化民族主义
二、民本思想与民权主义
三、大同理想与民生主义
四、知难行易学说
五、孙中山与20世纪儒学
附录 儒学在民国的历史命运
一、民国建立与儒学制度保障的丧失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独尊地位的终结
三、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创新性发展
四、国民党对儒学的利用
五、马克思主义者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