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师范与乡村(中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1919-1949)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8764603
  • 作      者:
    曹彦杰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曹彦杰的论著《师范与乡村:中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1919—1949)》,以社会史的方法对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原因进行了新的历史阐释。围绕“师范为何下乡”这一历史问题,从知识分子、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等行动者分别论述了专业-社会模式、民族-国家模式和公平-革命模式三种乡村师范教育模式,对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复杂而多变的历史动因与实践逻辑进行了新的梳理和解释。
展开
作者简介
曹彦杰,1974年生,山东省沂水县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教师教育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合著《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等著作7部,参编《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教材1部:在《比较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和《中国教育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6项;获得山东省社科成果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等8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师范与乡村的关系是清末民初以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民国时期的师范下乡运动,创办了三百多所乡村师范学校,不仅推动了乡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更是师范教育本土化的教育实验。
乡村师范学校是认识教育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视角。本书以“师范为何下乡”为问题线索,探讨了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历史过程。民国乡村师范教育是由知识分子、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三种主要力量主导的探索与实践,产生了专业-社会模式、民族-国家模式和公平-革命模式三种乡村师范模式。本书揭示了乡村师范教育兴起过程中复杂而多变的历史动因与实践逻辑,同时,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经验可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镜鉴,对推动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乡村师范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生活与乡村重建
第二节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距离
第三节 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的疏离
第二章 乡村师范教育的萌芽
第一节 发轫于地方师范:以山西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的建立
第三章 师范教育本土化:知识分子与乡村师范教育试验
第一节 师范教育本土化思想的孕育
第二节 中国师范教育的乡村转向:晓庄师范
第三节 从乡村建设到乡村师范:邹平乡村师范教育的考察
第四章 民族国家建设:国民政府与乡村师范教育
第一节 乡村师范教育政策及学制
第二节 乡村师范教师队伍的形成
第三节 乡村师范学校的课程改革
第四节 乡村师范学校的师范生
第五章 共产主义革命:共产党与乡村师范教育
第一节 到农村去:知识阶层与农民阶层的思想关联
第二节 共产党的战略转移与乡村师范战略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