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泓湖水“一浮”生的国学大师马一浮
一、少年天才,蟾宫折桂1883年的一天,四川仁寿县知县马廷培的家里,即将迎来一个新婴儿的诞生,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三个女儿,而且都已经开蒙读书。但是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他迫切需要一个男嗣来延续家族的生命。他的妻子何定珠,也是名门望族出身,两人对于这个新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期望,他们日日焚香祷告,随着孩子呱呱坠地的啼哭声,他们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了地。正如他们所愿,这次是一个男孩,一家人喜出望外,马廷培给孩子起名福田,希望他可以广种福田,造福苍生。
这个孩子终于没有辜负父母和家族的期望。他后来改字一浮,成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是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5岁时,马一浮随父母返祖籍浙江绍兴东关长塘后庄村,父亲给他延聘了举人郑墨田,带其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马一浮聪明过人,过目成诵。在这段求学岁月里,他饱读诗书,时人都将他视为“神童”。
15岁时,马一浮参加县试。等到发榜之日,他名列榜首。与他同时参加此次考试的考生,还有两位后来在中国影响巨大的人物,一位是年长马一浮2岁的周树人,即后来的鲁迅,他考了第137名。另一位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成绩是第484名。 主考官汤寿潜见马一浮文章气象非凡,大加赞赏,爱才心切的汤潜寿欣然把女儿汤孝愍许配给他。这一年,马一浮离开了绍兴,到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这时的上海,正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不少人从这里开始“睁眼看世界”。马一浮在上海,也见识到了水乡绍兴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的思想迅速发生着转变。
三年后,马一浮与马君武、谢无量等人合办《翻译世界》期刊,介绍世界各国思想。正当马一浮在上海潜心创办刊物之时,他的妻子不幸因病逝世,马一浮痛哭不已,他立下誓言,终生不再续娶。二、欧美游历,开眼看寰宇1903年第十二届世博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中国首次以政府名义正式参加世博会。清政府委派贝子溥伦为团长,并选拔熟谙外文的人员,前去美国督建中国展馆事宜。时年20岁的马一浮由于出色的外语水平,获得了这次赴美的机会。
马一浮到达美国后,一开始他抱着欣喜、激动、期盼的心情,一心想学好外语,学好西方哲学、文学,他认为学习是他的第一乐趣。不到10天,他找到一处学英语的地方,每天只要花一个美元从师学习英语2小时,学习文法。不久,他翻译了《日耳曼社会主义史》《法国革命党史》《政治罪恶论》等书刊。他的第二个乐趣是购读了不少社会学著作和图书,他希望借此寻找解决中国内忧外患处境的道路。
这一看似纯属个人爱好的购书行为,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1904年3月17日,马一浮购买到了一本让他特别高兴的书,他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今天下午我得到英译本马格士(马克思)《资本论》一册,此书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胜服仙药十剂,予病若失矣!”这时马一浮正在患感冒,还发着高烧,然而这本书让他的病顿时好了起来。他认为,自己一定要把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巨著带回中国去,要在中国传扬马克思的《资本论》去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振兴。
马一浮在美国考察了社会的一些实际情况后,心情逐渐由原来的欣喜、激动、期盼变成了苦闷、悲愤、失望。他原以为美国是文明、民主的,实际上却是野蛮而专权的。特别使他不能忍受的是这时美国严重的排华倾向,他在日记中记录道:“美人定华商赴会,须人纳500金圆,呈保书证明实系赴会,乃许入境,既到会所,则不得出会场一步,且西人之上等俱乐部概不许人,出会场者即按例收捕,送返中国,当处以流罪。”在他看来,这哪里是参展,简直是进牢笼。“闻圣路易斯大学等,皆以分割中国之当否令诸生演说。在戏曲舞台上,中国人亦被描绘成让人笑骂的无赖等等,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民尚未觉醒,而受美国歧视。”
P5-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