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学家蓝诗玲译者风格多维研究
0.00     定价 ¥ 51.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7226319
  • 作      者:
    吕奇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吕奇,1980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业。主要学术兼职有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靠前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WITTA TTES)首批专家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翻译技术。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教材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语言服务项目17项,获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类各级荣誉表彰3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蓝诗玲(Julia Lovell)是英国有名新生代汉学家、翻译家、专栏作家,曾向英美国家译介鲁迅、张爱玲等中国现当代作家文学作品多部,广受海外读者好评。作为国内首部专题论述蓝诗玲译者风格的著作,本书在语料库辅助下,从多视角、多维度系统考察蓝诗玲在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具有恒定性与独异性的译者风格,洞悉其译本在西方读者群体中认可度较高的有益做法,从“译”的角度为探索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可行路径提供借鉴与启示。本书尝试将蓝诗玲译者风格概括为:秉承“求同求变,尽职尽责”的翻译伦理,适应多元共生的翻译生态,遵从西方主流翻译诗学,立足作品自身文学性,以“流畅美学”“张力美学”为理念,以优化目标语读者阅读体验为中心,以增强译文形式和内容上的可读性为主旨,以“变奏式翻译“移情式翻译”“烹饪式翻译”等为手段,对作品张力、主题、文化等要素进行重制、重塑、重构,很终体现翻译之美。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译者风格的概念界定
2.1.1 国内外对“译者风格”的概念界定
2.1.2 译者风格与临近概念的厘清
2.1.3 本研究对译者风格的概念界定
2.2 国际译者风格研究综述
2.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2.2.2 数据分析
2.2.3 国际译者风格研究特点与不足
2.3 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综述
2.3.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2.3.2 数据分析
2.3.3 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特点与不足
2.4 蓝诗玲译者风格研究综述
2.4.1 蓝诗玲及其作品简介
2.4.2 蓝诗玲译者风格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畅至上
——语料库辅助的蓝诗玲译作可读性考察
3.1 蓝诗玲译作语料库设计说明
3.1.1 语料库内容构成
3.1.2 语料库建设步骤
3.2 语料库辅助的蓝诗玲译作可读性统计
3.2.1 可读性统计参数说明
3.2.2 蓝诗玲译作可读性类比统计
3.2.3 蓝诗玲译作可读性对比统计
3.3 蓝诗玲译作可读性分析与讨论
3.3.1 译著《马桥词典》平均句长偏高现象
3.3.2 译著《色·戒》TSLR正偏离现象
3.3.3 译著《达马的语气》TSLR负偏离现象
3.3.4 蓝诗玲译作可读性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张力重制
——蓝诗玲的“变奏式翻译”
4.1 蓝诗玲译作张力重制方式统计
4.1.1 维度说明
4.1.2 统计结果
4.2 蓝诗玲张力重制手法分析
4.2.1 语义张力
4.2.2 节奏张力
4.2.3 结构张力
4.3 蓝诗玲张力重制手法讨论
4.3.1 蓝诗玲张力重制手法特征归纳
4.3.2 蓝诗玲张力重制手法归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题重塑
——蓝诗玲的“移情式翻译”
5.1 蓝诗玲主题重塑手法分析
5.1.1 政治主题
5.1.2 性主题
5.1.3 民生主题
5.2 蓝诗玲主题重塑手法讨论
5.2.1 蓝诗玲主题重塑手法归纳
5.2.2 蓝诗玲译作主题隐性偏移现象讨论
5.3 蓝诗玲译作主题重塑归因
5.3.1 客观因素
5.3.2 主观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重构
——蓝诗玲的“烹饪式翻译”
6.1 蓝诗玲译作文化话语处理方式统计
6.1.1 维度说明
6.1.2 统计结果
6.2 蓝诗玲译作文化话语处理案例分析
6.2.1 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
6.2.2 标示性建构
6.2.3 参与者再定位
6.2.4 源语文化镜像建构
6.3 蓝诗玲文化重构手法讨论
6.3.1 蓝诗玲文化重构手法主观动因与客观效果
6.3.2 蓝诗玲“烹饪式翻译”风格评析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过与不及
——蓝诗玲的“保姆式翻译”
7.1 蓝诗玲“保姆式翻译”之“过”
7.1.1 不定点的过度填充
7.1.2 隐点的过分显化
7.1.3 情感的过分介入
7.1.4 文化的过度归化
7.1.5 变异的过度自然化
7.1.6 感叹词的过多省略
7.2 蓝诗玲“保姆式翻译”之“不及”
7.2.1 对源语语言理解不到位
7.2.2 对作者反讽意图理解不到位
7.2.3 对源语文化理解和阐释不到位
7.3 蓝诗玲“保姆式翻译”之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客圆融
——蓝诗玲译者风格成因探析
8.1 翻译伦理
8.1.1 求同的伦理观
8.1.2 求变的伦理观
8.1.3 尽职尽责的伦理观
8.2 翻译美学
8.2.1 西方美学的语言学倾向
8.2.2 蓝诗玲翻译美学观的人本主义关学渊源寻迹
8.2.3 蓝诗玲翻译美学观的科学主义美学渊源寻迹
8.3 翻译诗学
8.3.1 翻译与写作的关系
8.3.2 译文流畅性
8.3.3 作品主题内容甄选
8.4 翻译生态
8.4.1 翻译文学的地位对翻译策略的制约
8.4.2 翻译生态中其他主体对翻译主体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本研究成果总结
9.1.1 蓝诗玲译作可读性总结
9.1.2 蓝诗玲对张力、主题、文化处理风格特征及不足
9.1.3 蓝诗玲译者风格成因
9.2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9.3 本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9.3.1 对译者风格研究的启示
9.3.2 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