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库-自我的觉醒:八十年代文学论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1361404
  • 作      者:
    程光炜
  • 出 版 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自我的觉醒——八十年代文学论》是一部文学理论评论著作,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本书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当代文学史研究、当代学人剪影、当代文学访谈、学术自传。“当代文学史研究”部分是作者程光炜所写的关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这一部分既有按照论文要求撰写的文章,叙述严谨,观点明晰,学养深厚,也有按照闪耀着作者智慧火花学术散文。“当代学人剪影”部分收录的是作者对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品的分析和阐释,以及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当代文学访谈”部分收录的程光炜的两名学生对他进行的专访,在访谈中,师生研讨了当代文学的教学问题以及史料研究问题。“学术自传”部分是对程光炜学术生涯的记录和对他所创作的作品的详细梳理。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库-自我的觉醒:八十年代文学论》:
  2005年,我去郑州大学文学院参加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魏华莹是其中的一个学生。她本科也在这所大学就读。2011年,已在郑州某专业性大专院校教书几年的她,决定通过个人奋斗来换一个环境。华莹硕士的业师,恰好是我大学时代最要好的朋友吕伟民教授,他在郑州大学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华莹跟我读书,好像是我与伟民教授之间的时光传递,一种深厚的友情传递。对伟民和我来说,正好可以更加频繁地互通音讯。魏华莹毕业那年,我特别邀请这位老友北上,来北京参加她的论文答辩。记得那天答辩结束后,我干脆住到中国人民大学对面的燕山酒店去,即伟民下榻的那家酒店,与他彻夜长谈。话题从我们当年在大学读书的点点滴滴,到相互认识的同学近年的变故,以及社会上的林林总总,都有所涉及。往事历历,包括曾经忘却了的细节,也都一一浮现眼前。对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彻夜长谈是我们毕业分开三十多年中,从未有过的,想必以后也很少会再经历吧,真有一种亦真亦幻、如在梦中的感觉。
  郑州大学现在地处这座城市的西郊。记得大学二三年级时,我回家途经郑州,住到了伟民家里。他父母对我非常热情,还有姐姐弟弟,可能事先已知道我们是最要好的同学。那两天,除在附近闲逛一下,最主要的节目,是我们骑车去路途遥远的西郊西琉湖游泳。当时交通条件不同于今天,从他家所在的东郊,朝方向正好相反的西郊远途骑车,得花费一两个小时。当时我们是真年轻,一路放歌,一路追逐,比赛谁蹬车更快,估计两边的路人颇感惊讶,也不知这两个疯狂的年轻人要干什么。2005年华莹的硕士答辩是在郑大城里的老校园,几年后我再去给研究生做讲座,不光时间空间都已变化,连学校也整体搬迁到了当年的西郊西琉湖附近。不同在于,当年伟民骑车与我同游此地,他后来去新校区上课,却是开车走郑州的外环高速,人是物非,连交通工具都超越了几乎一个时代。
  华莹进人大攻读博士学位后,心知自己原先读的是比较文学专业,年龄也比师妹略大两岁,所以非常勤奋。我并没有催她,只是让她慢慢补上现当代文学的专业课,另外,就是去图书馆摸摸相关的材料,算是为进门做点散乱的准备吧。我在很多处都写过,我的博士生课堂,实际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话题具体细致的讨论课,换一种说法,就是老师和博士生都要拿出文章来,大家在课堂上一边比试一边从事研究。对华莹这个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自然是件很辛苦的工作。她果然不负众望,后来不仅出手很快,文章比一般人写得多,质量更是一篇比一篇高,比如研究《废都》批判的论文,考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顾准热”前后文化兴衰的文章,再比如分析“二王之争”的代际差异,以及与此相关,还需要进一步追问探讨的知识分子命运与九十年代大众文化兴起之间的复杂纠缠等问题。由于华莹的史料文献充足,脉络清晰,注意把问题铺在将这些材料再做筛选、过滤然后进行的细密叙述当中,所以她得出的结论,往往都得到大家的认同。久而久之,善于做材料,换句话说,擅长从事文学史的实证研究的印象,即在我这里建立了。读博三年,她在《文艺研究》和《文艺争鸣》这种声誉颇好的杂志上都发表多篇文章,尤其是考证《王安忆研究资料》史料不确并予以纠正的文章,都给人越走越远的感觉。我听说该研究资料的编选者之一特别给她写信,感谢她这篇考证文章的勤恳和认真。
  可能是以上原因,毕业前一年,华莹找我商量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时,我就想到了《<废都>与西安》这个范畴。我们意识到,选择这个题目,不是用文学批评的方式来处理这部长篇小说,而是要绕开迄今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废都》批判风波”,绕开是是非非也包括许多没有沉淀下来的争论,在缺乏共识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进入它的内部世界。这种视角被称为“文学社会学”的方法,但实际上,过于明显的意图,也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比如压抑了论述中的作品细读部分,让研究对象纯粹变成社会学理论的附庸,等等。这些忧虑也都在与华莹讨论的过程之中一一涉及,令人感到研究本身的难度。为做资料准备,华莹利用一个暑假,专程去西安待了半个多月。先是我介绍她认识西北大学中文系的周老师,由她介绍再结识贾平凹在西安的文人交际圈子,后来我看到华莹的文章,才知道费炳勋教授也热情做向导,为她做相关的口述史资料大开方便之门。那段时间,华莹又拿出在人大勤于耕耘史料文献的功夫和辛苦,一遍遍走访有关人士,还乘机采访了百事缠身的贾平凹先生本人。据说收获很大。等她从西安回来,开学复课再与我讨论各章各节的安排时,显然是成竹在胸了,至少关于怎么建立西安这座古城与《废都》的历史勾连,恢复这部长篇小说创作前后的原生态环境,已经比较有底。对华莹这部花费一年多时间的博士论文,我想读者都有权做出评论,不再赘述。它对贾平凹文学世界研究的深入,对过去一般人鲜有涉及的大量创作内部情况的揭示,这座古城对作家的文化文学教养,以及它们之间是怎么发生隐秘的互动并凸现极大的历史张力的,识者应能明鉴。
  ……
展开
目录
当代文学史研究
柳青、皇甫村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
叙事学理论
在今天语境中再看“文学史重写”问题
“80后”的文学史研究
“诗人”与“现实主义”
以“文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红色经典《红岩》
用“对举法”理清中国新诗史
保持客观的审视距离,讲述“历史化”的左翼文学
外国文学的译介与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
重评“十七年文学”,完成“新时期文学”的历史重建
上海的学术氛围与先锋派作家
阐述李泽厚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关联性
回到学术传统当中,做朴实扎实的学问
什么是学术研究的正道?

当代学人剪影
写给恩师陆耀东先生
谢冕先生对我的影响
在《文学评论》发表第一篇文章
记张书绅老师
吴思敬先生印象
钱文亮教授
认识梁鸿
王刚与《路遥年谱》
给杨晓帆写几句话

当代文学访谈
当代文学史工作坊——就“重返八十年代”课堂采访程光炜教授
当代作家的史料与年谱问题——程光炜先生访谈录

学术自传
学术简谱
著作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