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我国高等学校遭受空前浩劫
二、以“战时须作平时看”擘画战时高等教育
三、千难万险的高等学校大迁徙
四、陕甘宁边区创建高等教育新样态
五、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第一章 全面抗战之前全国高等教育大势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肇始与早期发展
一、我国第一个学制的制定与施行
二、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高等教育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与实施
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和废止
三、高等学校开设基本情况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大学等校被迫内迁
一、东北大学的创建与快速发展
二、东北三大名校流亡北平
第四节 “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怒潮
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二、张学良:“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第二章 战时中国高等教育方针的确立
第一节 战时高等教育纲领性的规定
一、战时高等教育的督导政策
二、战时高等教育实施方案纲要
第二节 “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的确立
一、社会各界关于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
二、大学校长对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认识
三、国民政府对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定性
四、战时高校办学的总体规范
第三节 战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
一、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救济
二、国民政府对国立大学的支持
第三章 战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
第一节 大学学制的调适
一、大学及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二、大学研究院(所)的设置与运行
三、专科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与优化
第二节 管理体制的调适
一、公立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二、私立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第三节 行政体制的调适
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调整与优化
第四章 战时高校的内迁整体图景
第一节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貌
一、高校内迁的范畴
二、高校内迁的概况
第二节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
一、高校内迁的三次高潮期
二、高校内迁的五条路线
第五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 从长沙临大到西南联大
一、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二、定名西南联合大学
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学生自治
一、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
二、西南联大的学生自治
第三节 教授治校和“大师论”
一、大师在联大
二、西南联大的“教授治校”
第四节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一、三校优势互补
二、梅贻琦治校有方
第五节 刚毅坚卓与联大风骨
一、西南联大的校训
二、联大风骨
第六章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 从平津三校到西安临大
一、平津三校西迁
二、规模庞大的西安临大
三、非常时期之教育
第二节 西北联大的“立”与“分”
一、南迁汉中更名西北联大
二、战时当作平时看”的办学活动
三、五校分立
第三节 公诚勤朴为报国
一、天下为公,公以去私
二、不诚无物,诚以去弱
三、勤奋敬业,勤以开源
四、质朴务实,朴以节流
五、公诚勤朴”的传承
第七章 国立中央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 “万人大学”计划夭折
一、安定,充实,发展
二、甜梦”破碎
第二节 首都大学迁址陪都
一、未雨绸缪
二、重庆复学
第三节 动物西迁与沙坪学灯
一、漫漫动物西迁路
二、沙坪学子苦读灯
第四节 罗家伦力倡文化抗战
一、我们的大学要比敌人的大学好”
二、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三、诚朴雄伟”新学风
第五节 “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
一、大学教育与民族生存紧密联系
二、学术演讲与课外活动异常活跃
第六节 发起成立九三学社
一、自发组成“自然科学座谈会”
二、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
三、九三座谈会”定名“九三学社”
第八章 国立浙江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 “文军”长征
一、四次迁徙
二、多地办学
第二节 培养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一、力倡导师制
二、推行通才教育
三、贯通学习与研究
四、重视体育美育
第三节 校长竺可桢:“甘当浙大保姆”
一、临危受命
二、教师灵魂说
三、爱生如子
第四节 弘扬“求是”精神
一、确定“求是”校训
二、弦歌不辍,以苦为乐
三、坚持科学,求真务实
四、竭尽知能,造福地方
五、读书不忘爱国,共赴国难
第九章 战时公立院校的内迁与改革
第一节 公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一、部署公立高校内迁
二、各类公立学校的整体分布
三、全面抗战前后公立高校办学状况对比
四、抗战期间公立高校的经济损失
第二节 原有国立大学的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