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放射外科技术发展
第二节 放射外科概念内涵
第三节 放射外科作用地位
第四节 放射外科未来前景
第二章 放射外科生物与免疫
第一节 放射外科生物学基础
一、放射外科肿瘤杀伤效应
二、放射外科血管损伤效应
三、放射外科正常组织损伤
四、放射外科中常见肿瘤生物学分析
五、重离子放射外科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放射外科生物学模型
一、概述
二、放射生物模型
三、从临床数据获取模型参数的方法
四、模型拟合的临床数据选择
五、模型拟合结果比较
六、讨论和结论
第三节 放射外科与免疫
一、放射外科免疫效应
二、放射外科免疫机制
三、远隔效应的剂量模式
四、临床中放疗与免疫的合理搭配使用
第三章 放射外科物理学
第一节 放射外科射野物理特征
一、小射野的定义
二、小射野的相对剂量学
三、小射野剂量测量的探测器
第二节 放射外科处方剂量原则
一、放射外科治疗的处方剂量
二、放射外科治疗处方剂量推荐
三、正常组织耐受剂量
第三节 放射外科治疗的质量保证
一、模拟定位QA
二、治疗计划QA
三、计划验证
四、记录和验证系统
五、在线成像及影像配准
六、放射外科治疗机器的QA
七、不确定性
第四章 放射外科设备与技术
第一节 γ刀
一、γ刀的起源和发展
二、设备介绍
第二节 X刀
一、X刀的定义及设备要求
二、设备介绍
第三节 放射性粒子技术
一、放射性粒子植入发展历史
二、放射性粒子的种类
三、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与质量验证系统
四、放射性粒子植入常用影像引导技术
第四节 质子、重离子技术
一、质子治疗技术
二、重离子治疗技术
第五章 临床应用路径
第一节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放射外科设备选用
二、放射外科治疗适应证选择
三、靶区勾画原则
四、处方剂量要求
五、肿瘤放射外科随访与疗效评价
第二节 技术操作流程
一、治疗体位固定
二、脏器运动管理
三、定位扫描技术
四、治疗计划设计
五、治疗验证和精准施照
第三节 金标植入操作规程
一、金标植入病例选择与适应证
二、金标植入步骤
三、并发症处理及经验分享
第四节 人员培训资质认证
一、放射外科医师培训制度
二、放射外科物理师培训制度
三、放射外科治疗师培训制度
第六章 疗效评价标准
第一节 主要影像技术
一、CT成像技术
二、MRI成像技术
三、PET/CT成像技术
第二节 临床结果评价标准
一、基于形态学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二、基于形态学与功能学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三、基于功能学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四、影像组学在肿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节 临床结果评价难点
一、选择何种标准进行评价
二、选择哪种影像学技术进行评价
三、如何鉴别肿瘤残存或复发、肿瘤周围放射性炎症
第七章 颅内良恶性肿瘤
第一节 颅内良性肿瘤
一、颅内良性肿诊断要点
二、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二节 脑胶质瘤
一、脑胶质瘤诊断要点
二、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三节 颅内继发恶性肿瘤
一、脑转移瘤诊断要点
二、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八章 肺癌及肺转移癌
第一节 周围型肺癌
一、非小细胞肺癌诊断要点
二、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二节 中心型肺癌
一、中心型肺癌
二、超中央型肺癌
第三节 肺转移癌
一、肺转移癌诊断要点
二、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九章 肝癌及肝转移癌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
一、原发性肝癌诊断要点
二、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二节 肝转移癌
一、疾病诊断要点
二、治疗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十章 胰腺癌
一、疾病诊断要点
二、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十一章 前列腺癌
第一节 前列腺癌诊断要点
第二节 手段选择原则
一、治疗手段
二、治疗手段选择
第三节 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一、临床操作路径
二、临床治疗结果
三、不良反应及处理
第十二章 腹膜后肿瘤
第一节 肾细胞癌
一、肾细胞癌诊断要点
二、治疗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二节 肾盂输尿管癌
一、肾盂输尿管癌诊断要点
二、治疗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三节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一、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要点
二、治疗手段选择原则
三、放射外科临床实践
第十三章 脊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