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事诉讼中的调判关系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763404
  • 作      者:
    作者:许少波|责编:韩满春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调判关系是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与判决之间的关系,包括调解与判决之间价值层面的评价关系、性质上的关系、因果上的关系和结构上的关系,调判关系问题是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本书是研究此的专著,书中具体从“调判关系的迷思”“调判关系的影响因素”等数章内容展开讨论。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研究之命题
一、为什么研究民事诉讼中的调判关系
二、为什么聚焦于“矛盾化解与权利保护”之下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线路、方法和框架
一、研究线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调判关系的迷思
第一节 调判关系的基本认知
一、什么是法院调解
二、本书研究的判决
三、调判关系的意涵
第二节 调判关系的理论困境
一、法院调解与判决的价值优劣之争
二、法院调解与判决的制度安排之争
第三节 调判关系的实践迷茫
一、调判关系的历史循环
二、调判关系的现实迷失
第四节 调判关系立法及教科书的质疑
一、立法内容失衡
二、教科书的问题
第三章 调判关系的影响因素(一)
第一节 民事诉讼目的
一、民事诉讼目的的含义
二、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
三、民事诉讼目的对调判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司法政策
一、司法政策的概念、形式和功能
二、司法政策对调判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法院的绩效考核
一、法院的绩效考核及其指标体系
二、法院绩效考核对调判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调判关系的影响因素(二)
第一节 法院调解和判决的功能
一、法院调解的功能优势和不足
二、判决的功能优势与局限
三、法院调解与判决的比较
第二节 法官和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
一、法官、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和
作用
二、法官对调判关系的影响
三、当事人对调判关系的影响
四、诉讼代理人对调判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矛盾化解与调判关系
第一节 作为民事诉讼目的的矛盾化解说
一、矛盾及矛盾化解的语义
二、矛盾化解说的由来
三、矛盾化解说的要义
四、矛盾化解说与纠纷解决说
第二节 矛盾化解与法院调解和判决
一、矛盾化解的主体与法院调解和判决
二、矛盾化解的客体与法院调解和判决
三、矛盾化解的事实认定与法院调解和判决
四、矛盾化解的法律适用与法院调解和判决
五、矛盾化解的程序保障与法院调解和判决
六、矛盾化解的结果与法院调解和判决
第三节 矛盾化解与“调解型”诉讼模式
一、“调解型”诉讼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二、“调解型”诉讼模式的实践
三、“调解型”诉讼模式的基本评估
第六章 权利保护与调判关系
第一节 作为民事诉讼目的的权利保护
一、权利保护说缘起
二、权利保护说的逻辑
三、权利保护说之意义
第二节 权利保护与法院调解和判决
一、权利保护的基本要求
二、权利保护与法院判决
三、权利保护与法院调解
第三节 权利保护与“判决型”诉讼模式
一、“判决型”诉讼模式的形成
二、“判决型”诉讼模式的实践
三、“判决型”诉讼模式的基本评估
第七章 两种诉讼目的的选择与调判关系
第一节 矛盾化解与权利保护的比较
一、产生背景不同
二、侧重点不同
三、对法官和当事人的影响不同
四、与相关制度的关系不同
五、对社会秩序的作用不同
第二节 矛盾化解与权利保护的选择
一、权利保护符合设立民事诉讼制度的初衷
二、权利保护符合经典民事诉讼结构的理念
三、权利保护符合民事实体法的宗旨
四、权利保护符合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
五、权利保护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需要
第三节 权利保护下的调判关系
一、权利保护下调判关系的基本认知
二、权利保护下的调判关系的制度安排
第八章 民事诉讼中的先行调解
第一节 先行调解的三重含义
一、作为诉讼调解的先行调解
二、作为非诉讼调解的先行调解
三、作为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交错的先行调解
第二节 先行调解协议的效力
一、先行调解与诉前调解
二、先行调解协议效力的争论
三、先行调解协议的两种效力
第九章 以审判为中心视阈下的调判关系
第一节 从调解中心主义转变为裁判中心主义
一、以审判为中心是否适用于民事诉讼
二、裁判中心主义与调解中心主义的基本认知
三、裁判中心主义诉讼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 裁判中心主义之庭审实质化
一、庭审实质化的问题
二、庭审实质化的构成体系
三、审前准备程序的实质化
四、庭审程序的实质化及其保障
第十章 结论
一、主要观点
二、创新与局限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