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伏尔加河水利史,甚至苏联水利史。1930年2月12日,联共(布)中央决定开始对伏尔加河能源和灌溉问题进行研究,伏尔加河大规模改造由此起步。苏联历史恰恰在几个月前发生转折——1929年,“新经济政策”被中止,第一个五年计划上马,其后延续了一个甲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到1989年最后一座水利枢纽(切博克萨雷)投产,伏尔加河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与苏联兴衰之路近乎耦合。在本书中,关于伏尔加河水利枢纽的筹组和建设经过、大规模搬迂、劳改营犯人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文化遗产的选择性抢救的描述,为更广泛地了解“斯大林模式”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斯大林模式”被很多人认为是近现代史上集权主义的典型代表:相反,也有推崇者肯定苏联政府在国家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在本书描绘的伏尔加河水利建设中很容易找到两种迥异观点的证据,既有古拉格、自然和人文生态悲剧,又有发电、航运、科技等千秋之利。但无论如何,“苏联”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
伏尔加河梯级水利枢纽建设中不乏斯科特笔下的极端现代主义的狂妄,但亦绝对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成功改造自然并同时改造了自己的范例。在如何评价这项浩大工程及其背后“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问题上,布尔金教授的客观叙述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空间。
作者笔触冷静克制,但字里行间和谋篇布局仍透着列宾式的凝重和焦虑。究其原因,应可以追溯至这段历史体现出的近现代俄罗斯自身的矛盾性——既有西方启蒙主义开拓进步的哲科思维,又有东方社会安土重迁的保守情怀。带着这些矛盾和争议性问题阅读本书,我们当不至于迷失在浩瀚的历史细节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