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期生活和教育经历
一、学海书屋
二、天无绝人之路
三、国立九中
四、师恩难忘
五、淳朴友谊
六、学潮发端
七、转学王家坪
八、再次被开除
九、川江上
十、仓库抄写员
十一、军营中
十二、金陵大学
十三、中原大学
第二章 走上从教治学的道路
一、政治研究室
二、教育学院
三、初执教鞭
四、辛亥革命史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形势
一、教育体制改革破题
二、高校改革开局
第四章 意外就任华中师范学院(大学)校长
一、谬膺校职
二、我宁可站着倒下去,也不躺着混下去
三、一个星期要给我留两天做学问
第五章 改革前奏曲
一、一封信引发的改革大讨论
二、一定要把改革进行到底
三、举办新闻发布会
四、认真学习全国党代会精神,集中研讨我校改革问题
五、“高”与“师”之争
六、如何办好师范大学
七、把华师办得更好
第六章 从改革学校环境入手
一、从馒头与垃圾抓起
二、移毛主席像
三、大学要有大树
四、珍爱校园草木和花卉
五、华师早期建筑群的主要设计者——怀念亡友何浣芬
六、林山湖格局
第七章 在人事管理上动真格
一、下放人事权
二、不归我管的事,多一点我都不管
三、用人还是要出于公心
四、不拘一格用人才
五、“东半球”与“西半球”
六、副校长负责制
七、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八、研究生兼任教师工作制度
九、食堂也有人才学
第八章 抓好科研与教学改革的“内功”
一、兼容并包与不拘一格
二、切实加强本科教学
三、我喜欢与学生交朋友
四、我和我的学生们
五、率真为人
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
七、华师人要有华师意识
八、着眼于培养21世纪的新人
第九章 建设新的校园文化
一、整风
二、提倡美育逸事
三、名家报告会我都会出席
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朝晖》专刊
六、校园新风
七、所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十章 率先走高校社会服务新路
一、张謇与近代化模式
二、走出去办学
三、仙桃模式
第十一章 走出国门办学
一、校长出访
二、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三、校友是办好大学的重要力量
四、华师学术走向世界
五、搭建东西方学术交流的平台
第十二章 当校长时的酸甜苦辣
一、学校改名我不太积极
二、极不平凡的一年
三、充满火药味的座谈会
四、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五、不能光靠做报告
六、一定要有所不为
七、要学会通盘考虑问题
八、制度虚设很可怕
九、学校不要介入院系内部纷争
十、大学行政楼是一部深奥的大书
第十三章 主动辞去校长一职
一、主动辞职与自我放逐
二、开启一个新的航程
第十四章 高教改革见解
一、文明危机与世纪之思
二、没有深刻反思不会有真正改革
三、教育改革应尊重历史规律
四、培养学生要堂堂正正
五、我们缺少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六、高校“跨越”发展之我见
七、好制度比好校长更为重要
八、大学为什么越走越远
九、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
十、教育之目的不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第十五章 展望新世纪
一、与池田大作对话
二、与青年共同走向光明未来
三、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
四、最好的养生之道
五、我的人生追求
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七、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八、治学不为媚时语
九、荣誉可以终身,待遇应该“退休”
第十六章 晚年忆故人
一、我与杨东莼先生20年的交往
二、难忘风雨同舟情——忆陶军
三、与张舜徽先生共同走过的岁月
四、悼念郎郡诗老战友
五、笔墨缘结五十年——寄语《历史研究》
附录
一、如何“读懂中国”?章开沅先生这样说
二、章开沅:精神的世界无人可挡
三、周锡瑞:问学章开沅先生
润物无声——略谈章开沅老师
四、马敏:春风化雨
对我治学道路的影响
五、王奇生:师门四年记
六、周洪宇:章开沅先生的高教改革与教育思想
七、周洪宇:章开沅先生的最后岁月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早期生活和教育经历
一、学海书屋
二、天无绝人之路
三、国立九中
四、师恩难忘
五、淳朴友谊
六、学潮发端
七、转学王家坪
八、再次被开除
九、川江上
十、仓库抄写员
十一、军营中
十二、金陵大学
十三、中原大学
第二章 走上从教治学的道路
一、政治研究室
二、教育学院
三、初执教鞭
四、辛亥革命史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形势
一、教育体制改革破题
二、高校改革开局
第四章 意外就任华中师范学院(大学)校长
一、谬膺校职
二、我宁可站着倒下去,也不躺着混下去
三、一个星期要给我留两天做学问
第五章 改革前奏曲
一、一封信引发的改革大讨论
二、一定要把改革进行到底
三、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