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民族志(范式与实践)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97032
  • 作      者:
    作者:彭兆荣|责编:王莎莎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学民族志”是作者近三年提出的概念范式,即采用人类学的知识,借鉴民族志方法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作者在传统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张。“文学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学文本(即“文学作品”)、参与观察、现场取证以及乡土知识,即在精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到作品的发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体察作家在作品中“从生活中来”的细节,以及其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并试图还原“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的本源。总体上中华文明有农耕文明的本色,所以作者首先选取乡土文学进行实验探索,并希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诸如文学评论的“索隐派”“评点派”“题咏派”等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文学研究“考证派”的方法而呈现人类学、民族学之于文学的方法论价值。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过去三十年所发表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成果。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文学民族志
导言 文学民族志:一种学科协作的方法论范式
“把种子埋入土中”——纪念林耀华先生诞辰110周年
金翼奋翔:《金翼》的近代探索之路
乡土的表述 永远的秦腔——贾平凹小说《秦腔》的人类学解读
两种权力博弈中的三种“生态”——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人类学解读
点石成金——贾平凹文学中的“石”表述
乡土之真:基于贾平凹《高兴》的原景考察
历史建构与记忆书写的多重路径——阿来小说《瞻对》的人类学解读
文学经典重塑乡土景观:以川端康成《雪国》为例
文学想象与地域民俗认同的构拟——基于张家湾“中国红学文化之乡”构筑的思考
“红毛番”:一个增值的象形文本——近代西方形象在中国的变迁轨迹与互动关系
附录一 文学民族志的概念、方法与实践——一个跨学科的文体实验
附录二 实验民族志语体
第二部分 文学人类学
导论 文学人类学:一种新型的人文学
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
文学与学文:一个比较文化的视野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间的叙事
文学可以如是说:人类学的一种关涉——兼述叶舒宪教授的相关研究
文字的人类学
口述传统与文学叙事
行吟之歌——文学旅行志的一种范式
文学人类学的仪式视野:西方经典文学的一种读法
仪式谱系:戏剧文学与人类学
论古希腊剧场的空间形制
附录一 走出来的文化之道
附录二 永远的“乡仪之神”——田野札记
彭兆荣文学人类学论著、论文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